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光谱方案的理论背景(一)光谱方案的由来光谱方案是由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和塔伏茨大学的费尔德曼教授率领哈佛大学"零点方案"和塔伏茨大学的合作研究小组合作完成的,是一项持续了10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光谱方案(ProjectSpectrum)由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HowardGardner)和塔伏茨大学(TuftsUniversity)费尔德曼教授(DavidHenryFeldman)率领哈佛大学零点方案(Pro-jectZero)研究小组和塔伏茨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完成,是一个长达10年(1984~1993年)的早期教育方案。“这个工作是基于这样一种信念:每一位儿童所展现不同能力的剖面是各具特色的,如同智慧的光谱。智慧的力量并不是固定的,通过教育的机会和一个充满激励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可以增加它的力量。一旦儿童的强项被发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设计一个更具个人化的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西方颇具代表性的三种多元智力的课程方案:第一个是由哈佛大学和塔伏茨大学合作完成、并由多元智力理论的创始人加德纳教授本人亲自指导的早期教育方案——光谱方案。光谱方案借助“通过多元智力来教”的设计思路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以推动  相似文献   

4.
“光谱方案”(ProjectSpectrum)的理论背景“光谱方案”建立于1984年,是哈佛大学“零点方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学前和初小教育的评价和课程的改革所作的研究。光谱方案的研究基于这样的信念———每个儿童都有其能力(或称作为智能光谱)的长处,而智能并非固定不变的,富有材料和活动的环境和教育机会能促进其发展。一旦某一儿童的智能长处被得以鉴定,教师即可为其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光谱方案被耶鲁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R.J.)誉为“全世界教育中等待已久的杰出研究”。光谱方案的理论依据是哈佛大…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报告(一)课题组组织形式及参加人员情况“地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课题为国家教委“面向对世纪高等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中的子课题。课题负责人为中国矿业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沈通生教授和中国矿业大学教务处长邢永昌教授。参加单位有: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大学、石油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等。根据课题需要,分为若干于课题,其中,“采矿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由中国矿业大学采矿系汪理全教授、徐永折教授、林在康教授、梁学勤副教授、张吉雄助教负…  相似文献   

6.
我的网上教学三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尔.佩尔茨博士是纽约州立大学赫基默社区学院(Herkimer County Community College)(HC-CC)大学心理学教授。比尔.佩尔茨教授可以算作是HCCC大学的元老级教授,他是在1968年8月进入该校任教,第二年这所大学才开始正式运营。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曾经担任过人文社科部主席,远程学习部主任等职,但是他一直没有中断他最热爱的事业-教学。1994年,他获得了“纽约州立大学系统校长优秀教学奖”;2003年,由于他在网络教学方面的尝试和出色的成果,获得斯隆基金会“Sloan-C2003年度优秀网上教学奖”-这些大奖是对他在教学方面研究和钻研的肯定。佩尔茨发表了多篇论文,近年来,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学生和教师对网络异步教学的满意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他正在研究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有哪些教学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除了担任全职的网络教师以外,佩尔茨还是HCCC网络学院的负责人,HCCC教学设计专家。此外,他还担任SLN的主要培训师,在过去的五年里,他已经把1000多名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系统各个大学的普通教师培养成了网络教师。他还代表纽约州立大学系统担任Merlot项目的心理学科代表,Merlot是美国高校开展的一项精品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计划,目的是建立美国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库。  相似文献   

7.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项目(学位[2006]21号),委托顾海良教授为负责人,武汉大学及有关单位共同承担此项目的研究。此项目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暂行实施办法》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的精神,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际,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现在刊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包括学科概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制、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其他学习项目安排、培养方式等项内容。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刊发的《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仅为“学科概况”、“研究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课程设置”中,所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须开设的公共外语课和政治理论课均未列出。 参加《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研制的学者有: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梁树发教授、黄继峰教授,复旦大学顾钰民教授,南开大学李毅教授,中山大学李萍教授、徐俊忠教授、钟明华教授,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梅荣政教授、骆郁廷教授、沈壮海教授、佘双好教授、袁银传教授、张晓红教授、左亚文教授。 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点及各位专家、学者能对此《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以使其不断完善。反馈意见可发给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部沈壮海,电子邮箱为:shenzhh@whu.edu.cn。  相似文献   

9.
“联校教育、社会科学、医学研究论文奖计划”(简称为“联校教社医研究论文奖计划”),原名为“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论文奖计划”,创立于199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和内地十几所院校共同合作,其宗旨为:提倡对西方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积极发展教育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本土化学术方向;倡导教育及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取向。这项计划由两岸三地一些大学的知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及关国密歇根大学杜祖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北京大学汪永铨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黄启昌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等。他们发起这项计划,是针对目前在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机械套用西方理论和脱离教育实践的现状,谋求学术研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职业》2008,(10):10
3月25日,非洲大学协会(AAU)常务秘书长Akilagpa Sawyerr教授强调,大学应当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做出努力。他称“随着非洲大学数量的日益增多,确保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在这方面不应当有半点松懈。”Sawyerr教授是在一次由非洲大学协会和非洲联盟委员会合作组织,旨在致力于促进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保障的讨论会上发表该言论的。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和远距离教育的全球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时代和远距离教育的全球化趋势丁兴富前言以下是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主席、印度英迪拉·甘地国立开放大学校长塔充瓦里教授在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1997年11月11日至14日,吉隆坡,马来西亚)上的致辞(1997年11月12日)的全文译文。本届年会...  相似文献   

12.
无边界的高等教育——访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黎安琪教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黎安琪(Angela W.Little)教授系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国际发展”专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顾问教授。曾多次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多所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2001年10月25-27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黎安琪教授作了  相似文献   

13.
1 台湾省大学招生“学能测验”简介 1.1“学能测验”的产生 1992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建议书”,1999年6月台湾省“大学招生策进会”通过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2002年起台湾省废除了实行已长达47年的“大学联考”(相当于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大学择优录取.第三种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派.前两种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30%左右;后一种占709/6左右.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先通过全省统一进行的“高中学科基本能力测试”(以下简称“学能测验”).测试成绩是许多大学招生的重要参考.因此,“学能测验”在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参加完“学能测验”这一上大学的“门槛考试”后,学生还要参加自己所报或自己所分大学的单独命题考试(“指定科目考试”),考试科目由各大学自己确定.  相似文献   

14.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20世纪职业教育课程几经改革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樊篱。为创立更能适应知识社会需求、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课程模式,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职业学校使用的被称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指南。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1998年马格德堡大学巴德(Bader)教授及慕尼黑大学斯罗安讷(Sloane)教授通过两个典型试验,进一步细化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方案,其目的在于对以要素形式、结构取向和认知复制构成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这一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机械工程师进修学院(原名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成立于1983年,是我国第一所机械工程继续教育性质的全国性开放大学。作为我国机械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合作”;最大的特色是“网络”。 第一时期(1983~1989年)──基于系统内部的合作教育 原机械工业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创办机械工程师进修大学,本身就体现了国家产业部门与学术团体两种优势的结合,是一种基于系统内部的合作教育。实质上是合作双方的优势互补、优势集成,从而达到充分、有效利用各自教育资源,实施和完成任何一方单独均难以…  相似文献   

16.
鲁东大学商学院马文军教授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投资子乘数理论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70401007)”和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基金项目“山东宏观投资调控的科学决策体系——从乘数效应角度(S07YD04)”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投资子乘数理论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这一著作(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  相似文献   

17.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即“基于问题式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科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一、理论框架——活动理论(Active Theory)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茨基、列昂捷夫、鲁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传统”,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理论框架”(Kuutti,1996)。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它强调用文化、历史和辨证观点来理解人类活动和社会变化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活动是多向的、结构化的交互系统。活动理论本身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多种观点的活动系统(Engestrom,1993)。  相似文献   

19.
"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在西方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维果茨基的学说在西方的兴起上世纪70年代末,维果茨基的学说传入西方,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对维果茨基学说的持续研究形成了一股“维果茨基研究热”。时至今日,维果茨基的六卷文集已被许多国家翻译成英、德、法、西、意等多种文字出版,他的学说在西方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到了许多著名学者的赞誉,如:“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不了解维果茨基就不是一位现代心理学家。”(S·屠尔明)“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从事认知过程及其发展研究的每一位心理学家都应承认维果茨基的著作对自己的影响。”(J·S·布鲁纳)“毫无疑问,维果茨基…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以往高校与中学合作(U–S合作)过程中“单向”或“分离式”的误区,U–S合作应把促进大学教师、中学教师(职前职后)的专业成长作为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合作,成功构建高校与中学、师范生(职前)—中学教师(职后)—大学教师共同受益的“大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即是大学教师、中学教师(职后)、在校师范生(职前)共同构成的,以各种教育任务为载体,以促进各方面全面成长为目的,以“主动、尊重、开放、共赢、引领”为原则,通过合作、交流、沟通、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和研究成果而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团体。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建立“大中小历史教育研究与实践基地”,开展了以培养卓越教师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大中学联合教研与培养机制建设,初步达到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