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中国造”名牌问鼎世界陈晓光现实和历史告诉我们两幅画面:警钟长鸣〔画面一〕1997年。4月。一个“薰风拂得游人醉”的黄昏。在清华大学建筑馆东大厅,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与清华园五百多名研究生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民族工业与科技”为主题的对话。张总裁一句“...  相似文献   

2.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三段录像,抓三个句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抓“句一”。[放录像①:黄土高原及黄河流域森林茂密,草原一碧千里,黄河水清澈见底的优美画面。](1)放录像的同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黄河早期的情况。(2)学生阅读与录像吻合的段落(第三自然段),初步对该段的内容有所理解。(3)引出“句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抓“句二”。[放录像②:黄河凶猛暴烈,肆无忌惮地侵吞人民生命财产的画面。](1)引出“句二”: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提问:黄河为何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得凶猛暴烈,成了中华…  相似文献   

3.
<正>儿歌表演《两只金鸡》人文探究:《两只金鸡》是流行在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一首民间儿歌。歌词借景叙事,前三句通过对红胖胖的太阳、两只金鸡和两只猫儿争老鼠的动态情景描述,引出第四句(最后一句)姐妹两个在学习上你争我赶的事实呈现。歌词整体的表述充满阳光、活泼之意。第二、三、四句中用了“跳”和“争”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富有动感的画面。第一句的形容词“红胖胖”和最后“嗨嗬,哈嗬”的情态虚词的运用,既照顾了首尾情绪的呼应,又恰当地表现了阳光下小动物活泼可爱的神态。让歌者仿佛置身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学习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4.
古诗由于受字数和句数的限制,语言高度概括,句与句和节与节之间往往有较大的跳跃。古诗语言精炼概括,描绘的艺术画面形象而丰富,需要我们运用想象把艺术画面予以再现。例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短短四句诗展示了一幅远近交错、动静和谐的迎春喜春的水彩  相似文献   

5.
《夕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表达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情感。感受迷人的日落景象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呢?一、自主读书,合作交流,明确重难点体现夕照迷人景观,重点在于三个连续的画面,即“夕阳下的房顶”“夕阳映着钻天杨”“夕阳如火将黑暗照亮”。初读课文时,根据教材“预习”中“把你喜欢的句子或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自画(画句子)、交流,从而找出描写这三个画面的重点句和难点句。二、想象画面,细心品读,感受夕照美作者在描…  相似文献   

6.
夜色中看不见它们的神色表情,画面上只有一副黑黝黝的猫鼠剪影和猫的一句旁白:“最近,上面查得很紧……”它两个究竞在谈论什么呢?趣味所至,我们不妨做一番揣测。为方便起见,权且称之A猫与W鼠。  相似文献   

7.
词的领字     
领字多用于慢词,单字领句比二三字领句用得普遍。本文中我们就以单字领句为例,讨论领字在词中的用法。一字领二句的在词中最常见,如果这两句都是四字句,最好用对句。一字领三句的,这三句中最好有两句是对句。一字至多可领四句,这四句必须是两个对句,或四个排句。不过这种句法在词中不多见,一般只用于“沁园春”和“风流子”二调。  相似文献   

8.
王维,我国唐代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素有“诗佛”之称。擅长各种诗体,其中尤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鸟鸣涧》就是一首五言绝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是王维退隐后所作。诗中描写了山中春夜的月景。全诗的灵魂是一个“静”字,而这个“静”字的体现,即作者运用什么手法使读者能够感知这个“静”境,这正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本文仅从造境艺术方面对(鸟鸣涧)作一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它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画面,为后两句提供了背景和必要的铺垫;后两句采用了动态描写,突出了…  相似文献   

9.
根据动词和宾语的特征将黄冈方言中的类双宾句分为三个次类,并讨论了决定介词“得”在句中出现的条件。本文认为,类双宾句表达“制作/取得/移动/舍弃某事物以给予某对象”的意义,反映客观事象中先后相继的两个过程,可以看作是与之语序相同的“给予”双宾句句式的引申形式。类双宾句在汉语方言中存在的面较大。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 ,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 ?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 ,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 ,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 ;后一句单句看 ,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 ,万里征战 ,少有生还 ,但联系前一句 ,就让人立时看到一个穿透历史的画面 :从秦汉到现在 ,连续几百年 ,边关征战一直未有人生还。如此前后两句就以…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断其十指,不如伤其一指。”教学中四方出击、面面俱到,不若抓住重点讲深讲透效果好。本词中写景的词句是体会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关键,课堂上对这三句诗我都做了精讲,引导学生着重领会。   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这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然后让学生展开想像抓住“凄切”“长亭”等重点词语,深入理解体会。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 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突出…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万古传诵的名篇,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什么原因呢?且不说诗歌的思想意旨,只看第一、二句就显出令人惊叹的蕴藉、精警:“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看到的只可能是眼前的明月边关,但偏偏说“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就把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与眼前的明月边关这不同时间的两幅画面叠合在一起来;后一句单句看,本是一个特定时间的情景,万里征战,少有生还,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4.
有一幅漫画,画面写了一个数字“6”,两个小孩站在相反的方向在争论,一个说是“6”,另一个说是“9”。到底孰对孰错,不言而喻,两个小孩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实谁都没有错.  相似文献   

15.
“句与句衔接起来一定有必然的道理”(叶圣陶),几句话组织起来成为一段话,这里头有个秩序,“这个秩序上人类从生活经验中不断体会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秩序,就能熟练地解答句序排列问题。我们先分析一下两道高考题: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课本将该句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译句有两个问题。首先,将“无乃……与”对译成“不是……吗”这种强烈的反问语气,不符合师生开始交谈时的实际情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以“恐怕……吧”译“无乃……与”,全句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明明有所肯定,偏偏以揣测语气出之,委婉曲致,甚是贴切。  相似文献   

17.
“两个乘法算式用一句乘法口诀”教学一得红河县第一小学罗丽娟“九义”数学课本第三册第18页例4是让学生看图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使学生知道计算乘法时,交换被乘数与乘数的位置,计算出的得数一样,因此只用一句乘法口诀。要紧紧抓住“手表图的看图方法”和“乘法的意...  相似文献   

18.
美丽的画面     
我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不同,我们自闭症患者缺乏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一般用画面与声音思考。当别人对我说“爱”这个词时,我就会在脑海里搜索,随即脑海里就会集合一系列这样的画面:一只怀着小马驹的母马、电影《爱情故事》那一个个熟悉的镜头,或者是耳边响起甲壳虫乐队一首歌中的那句“爱、爱、爱……”。  相似文献   

19.
由介词“为”的兼容用法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介词“为”引进给予类动词句与事出发讨论了两个问题 :(1 )双宾语的结构层次。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是并举单位 ,分别与动词发生关系 ,而不是所谓“结构带宾语”。 (2 )“为”字句与双宾语句的变换关系。“为”字句与双宾语句有相互变换关系 ,但不是自由变换关系。文中揭示了二者相互变换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古汉语词汇海洋里,有两种词形、词义须细心辨析。一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很容易与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混;二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双音偏义词”很容易误认作两个单音词。稍不留意,“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