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体育与德育存在一种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内在关系。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隐机制为物质形态的渗透性、制度形态的非强制性、精神形态的内隐渗透。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隐机制,实现学校德育的生活化教育,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孙艳霞 《考试周刊》2014,(59):106-107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文章通过阐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优势和具体途径,旨在为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历来以有“礼仪“之称,以“德“服人之说。当今社会更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来要求未来的建设者。由此可见“德“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论基础说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体育教学的本身特点,根据体育教材的内容,器材。以及体育教学的练习方法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和相对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每一环节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  相似文献   

5.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使教学中渗透德育成为客观必然性,传统的学校德育体制和格局的诸多弊端及其克服凸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客观必要性,教师的教育尝试和学科特点使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董国红 《天津教育》2014,(19):62-63
德育管理是根据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总要求,对德育工作系统以及德育活动过程进行的规划、组织、指挥、监督与协调等活动。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文明行为标准,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知识教育和启迪学生智慧三者统一起来,看作是教师的天职。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德育目标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做好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本文就当前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存在的一些难点及其应对的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难点一:德育观念的狭隘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新课程  相似文献   

8.
正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德育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学校德育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定思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内外环境,如何实现德育创新?如何打破学校德育"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地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就是要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素质优劣直接关系到新世纪国民的素质,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体育教育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孙君 《考试周刊》2014,(15):157-157
德育课程教学是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强调把德育工作放在职业学校教育的首位。在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中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实效性较差等现实问题。职业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和教学,建立和健全德育教育教学督导机制;德育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扩大德育教育的主体,建立全面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强化学校德育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们要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体育教学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德育和体育之间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体育教学是德育教育的良好载体.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3.
冒琴 《成才之路》2021,(13):24-25
体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与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文章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建议四方面,对立德树人理念下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展开研究,以期能够借此促进德育与体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程的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隐性教育及其内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性教育是与显性教育直接对应的现代性德育概念,已成为当代德育研究中持续升温的热点。然而,学界对此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常与其它近似概念相混用。所以,如何科学界定隐性教育,把握其特征与规律,显著区别于其它概念,既是德育科学化发展的必然,也有助于指导新时期德育工作,进一步拓展德育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始发站。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师范生思想道德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传统道德蕴涵着丰厚的道德教育资源,对于改进和完善师范院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认真调研当代师范大学生道德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教育功能,对师范生德育工作中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7.
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德育渗透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委正确处理好“三基”学习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正确处理正面灌输与潜移默化的关系,并注意教师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德育渗透的方法主要有语言激励法、实际锻炼法、表率楷模法、榜样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德育是灵魂。课堂教学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声乐》课程在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有着自身独特而明显的优势。高校声乐教师应运用道德内化理论,进一步提高育人意识、加强师德修养,充分发挥课程优势,以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老子提出的"行不言之教"是其德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其天道观和人性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行不言之教"就是要"遵道而行,无为而教",即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道德教育。"行不言之教"作为隐性德育的代名词,将教育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并淡化教育痕迹,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0.
The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I contend that there is a logical connection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argument is based on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petitive activitie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students to recognize success in whatever physical activity they are learning to perform. I emphasize a return to the root word, com-petitio , to strive together. To strive together, students must respect each other in their mutual quest to better themselves. I propose also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provides an arena for practising moral behaviour. I examine the counter-argument that sporting contexts have frequently been arenas for immoral behaviour. I also suggest tha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provides a context for practising moral behaviour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this practice than the contexts provided by other sub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