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
孩子的烦恼     
常见到大人们聊到不顺心的事的时候,会大发感慨,说:“如果我们是孩子就好了。”他们哪里知道,我们孩子“烦恼”的事多着呢!最大的烦恼就是学习。我已经五年级了,傍晚,你总是看到一个女孩在灯下默默地做作业,直到深夜,那就是我。每次单元测验,总是我最“伤心”的时候,我经常会独自品尝因粗心而被“打败”的滋味。看着别的孩子在广阔的田野上玩,那种感受谁能懂?有时候,我恨不得把妈妈买给我的练习本撕碎!谁能给我多一些自由呢?父母的关爱也会给我带来烦恼。我在学习上一有差错,他们不是冲着我发火,就是“冷着脸”不理睬我,每次搞得我心惊胆战…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教学中每位教师都会遇到聪明的学生,有的时候教师们不易解决的数学问题他们都能解答出来,真就是这些孩子天赋异禀吗?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孩子的聪明在于他们掌握了大量的解题策略,有的孩子只有一把"钥匙",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能用这一把"钥匙"去解,而聪明的孩子则有几把或者十几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孩子幼小的时候对妈妈是极其依恋的。比如,哭闹中的婴儿,只要在妈妈的怀里,就能很快安静下来;而当母亲不在的时候,拿一件妈妈穿过的衣服包裹孩子,孩子也会平稳得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闻到了"妈妈的味道"。可是,当孩子进入童年期,其至长大成人后,他们记忆中"妈妈的味道"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有问有答     
《少年儿童研究》2014,(11):56-58
怎样兼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呢?我经常看教育孩子的图书,有专家说:"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孩子需要在学校和课本学习之余有更多的生活体验。"现在,我的孩子上初中了,课程确实比较紧张,怎样兼顾呢?初中阶段应该重视哪些体验?刘称莲:初中孩子的课业比起小学的确繁重了很多,但生活的体验可以是随时的。比如自己骑车上学,就会有很特别的感受。女儿初一的时候骑车上学,有一天在学校车棚放车的时候,碰倒了一大排车子,  相似文献   

5.
澳洲性教育:不讲"神话"讲自然徐乃勤同中国孩子一样,澳洲的孩子会向父母亲发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怎么会生孩子的?"朋友们告诉我,他们一般是这样回答的:"你是从妈妈身体里出来的,是在墨尔本市著名的妇产医院出生的";"生你的时候爸爸就站在妈妈身边...  相似文献   

6.
自打有了孩子,亲戚朋友们凑到一起,大多时候都在谈论那个小家伙。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主要谈论他的健康状况。只要孩子健康,能吃能睡,我们就会感到很骄傲;孩子大了,上学了,我们的话题便转移了。孩子期末考了多少分?在学校排第几?孩子得了双百,自然父母孩子都欢喜不迭,孩子没有得满分,但如果在班上排了个第一,也足可以开开心心闹腾一番。鼓励孩子争第一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也不能免俗。刚上学时,儿子只觉得上学好玩,至于争不争第一,他并不看重。我总是适时地给他敲敲警钟。“还有比我更差的呢!”通常儿子都会很不服气地…  相似文献   

7.
课前慎思当问及"9+5=?"时,大部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得14呀,太简单了!"面对"你能说一说14是怎么得来的吗"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会说:"姥姥告诉我的呀!""幼儿园老师说的!""我背出来的,我还会背9+6=15,9+7=16呢。"……在90%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将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我想,数学是需要讲道理的。数学的学习,理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基于这样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佳瑜 《湖南教育》2014,(11):64-64
常常这样:当我们强调别人遵从一些规矩时,而我们却理所当然地忘记自己也应该遵从。就像老师强调孩子要倾听的时候,作为老师的您,是否又真正倾听了孩子的声音呢?如果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倾听是孩子的事,那教育里许多荒唐的事将由此发生。小学的前三年,我一直是老师的"得意门生",会背很多古诗词,会朗诵,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时我的作文常在校刊上发表,成为同学们模仿的范文。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我们换了一个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我14岁的时候就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但是我却用一生的时间在学习如何像孩子一样画画。"是什么让这样的大师都愿意弯下腰来向孩子学习呢?他应该是被孩子绘画时的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所吸引,是被孩子的天马行空所折服。  相似文献   

10.
有问有答     
《少年儿童研究》2013,(3):56-58
孩子没经允许就拿家里的钱怎么办? 孩子的零花钱应该怎样给呢?我要是给了零花钱他就会乱买东西,不给就偷着拿,怎么办?已经教育过多次了,不好控制。孩子小的时候拿家长的钱,大了会不会偷钱呢?  相似文献   

11.
王慧芳 《家长》2012,(2):78-79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话一点都不假。说句实话,有这么好的婆婆,再说什么过招之类的事情,可就要羞煞我了。还没结婚的时候,我问准老公:"你妈凶不凶,不会对我不好吧?"老公说:"哪能呢,我家就我一个孩子,我妈疼你还来不及呢。"  相似文献   

12.
爱的威逼     
表妹打来电话,没说两句话就哭起来了。我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哽咽着说:"跟女儿闹翻了……要离家出走!"我急了:"离家出走?孩子什么时候离家出走的?报警了吗?"她稍稍平静一下情绪说:"不是她离家出走,是我要离家出走!我在这个家实在呆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13.
王文 《西北职教》2006,(4):35-35
工作总会有烦恼 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是会有难度和会让人烦恼,如果一份工作非常轻松非常容易没有一丝烦恼,那就不能称为工作而称为度假休闲了。当我们有烦恼产生的时候,应该想想烦恼的来源是什么?是职务的卑微?是工作的重复没有了新鲜感?还是看不到前景?  相似文献   

14.
郑确 《父母必读》2011,(4):113-113
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认识自己开始。把握好时机,帮孩子建立起明确的自我边界,提升孩子的自尊感。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都认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必要性,也拥有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其中有两点是要特别注意的。1.和孩子谈性问题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就会向父母表达有关性知识方面的困惑。比如两三岁的时候就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上了幼儿园以后有可能会问:  相似文献   

15.
沈春玲 《教师》2011,(10):13-13
在放学时,常常能听到家长们的聊天:"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挑食,有时根本不愿意吃饭""嘿,在家总是不听话,到学校就守规矩了"!何为"规矩"?为什么要"立规矩"?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学习和游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为何孩子在园能守规矩,在家就不行,成为一个"两面派"呢?  相似文献   

16.
康凤丽 《班主任》2014,(10):55-55
冬天寒风凛冽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孩子做操时缩手缩脚,随便比划,没了往日的精神劲儿。我皱皱眉,用眼神暗示他们,但没什么效果。回到班里,我笑着问学生:"你们还记得五年级咱们学过一个单元叫‘角度'吗?"大家纷纷应声。我追问:"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你觉得在这个单元你学到了什么道理?"有孩子马上站起来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7.
最近阅读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初中)》2014年第4期第37~38页的一篇文章——《对苏人版〈思想品德〉一则寓言故事的探讨》。看完后,突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则外国故事:父亲让孩子餐前祈祷,5岁的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上帝长得和我们一样?他也有嘴巴,也会吃饭吗?父亲觉得应当回答"是"。孩子又问:既然吃饭,他一定也吃到肚子里去了,也就是说他有肠子,对吗?父亲想了想,也说"有的"。孩子接着问:既然有肠子,那就不可能没有屁眼,对吗?父亲很惶恐,但也承认"上帝有屁眼"。孩子说:我懂了,上帝和我们一样,也会拉屎,也会放屁。一个5岁孩子很容易便推论出"上帝和我们一样"!奇怪的是,成人却不敢这样想。  相似文献   

18.
某天,同事很得意地向我们夸耀,说昨天自己回家晚了点儿,老公辅导了半天,都没法让三年级的女儿写完作业。自己去辅导,半个小时就搞定。不仅女儿崇拜自己,老公也不得不对自己甘拜下风。我说:"孩子才三年级就这么辅导啊?现在的学习内容你会,可以辅导。可等孩子上了高年级,甚至初中高中,你还能辅导吗?  相似文献   

19.
王健 《学子》2013,(9):91-91
我们是爱孩子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衣、食、住、行,只要孩子提出来,会尽量得到满足。相反,孩子对我们的要求却很少做到。家长不解,"我是为了孩子好,才让他……"现在,有的名人写书,也会说上一句:"当时不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长大以后才明白。"而我们也要做让孩子长大以后才明白的家长吗?可见,问题就出在了家长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就觉得自己吃力不讨好,但依然吃着力,做着不讨好的事。心里想着:不讨好也要做,我可是为了孩子好。此时此刻,您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您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20.
有时候我们意识不到我们在教养孩子时会有一些疏忽。就因为这个疏忽可能造成一个大的错误。但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它的转变却要我们付出千倍的努力。这个吃手指的小孩也许能使我们感受到关注孩子、倾听孩子可能是我们爱孩子的最好方式之一.咨询员:A来访者;BB:我的小男孩今年9岁了,有吃手指的习惯。A: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从五六个月开始的。A:他是只吃一个手指还是也吃其它手指?B:只吃一个手指(右手食指)。手指已经变形。这个手指比左手的食指要细。A:你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B:从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