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哎呀,这个月电费怎么这么多?”妈妈的一声惊叫差点让我从凳子上摔下来。原来妈妈手机上电费的扣款信息到了,8月份一共扣款948元!妈呀,确实有点多。“是不是电费涨价了?我得打个电话给你小姨。”妈妈不敢相信现在电费这么贵了。  相似文献   

2.
三只苹果改变了世界的故事一直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尽管这一故事似乎已经陈旧。一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只苹果砸醒了牛顿,让人类成为机械时代的人;一只苹果握在乔布斯的手里,帮助我们走进了IT数码时代。看来,苹果是有"魔力"的。不过,乔布斯对于世界的意义,也许不在于那魔器般的"苹果",抑或应当这么说,在魔器般的"苹果"的深处到底是什么。有人这么认为,乔布斯的成功不在"苹果"本身,而在于他对着"苹果"咬下的那一口。他"咬"得如何与众不同?他为什么这么去"咬"?其实他"咬"的是"智慧之果",他"咬"得与众不同体现了他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石器部东     
钟国光 《家教世界》2013,(11):41-41
一种在树上生活的虫子叫"尺蠖",种类非常多,模样异常。绿色的,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都有。这是一些飞蛾的幼虫,个头大的有人的手指那么长,小的则像铅笔芯。欠,是我们家乡话里的长度单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尖到拇指尖的距离,都叫"欠",就是手掌张开后的最大长度的意思。所以又把尺蠖叫"七欠虫",也叫步曲、造桥虫。从名字来看,都和"七欠虫"的叫法差不多,和计量单位扯得上关系。  相似文献   

4.
肥肉,快走吧     
易睿康 《红领巾》2014,(9):38-38
开饭了!我以飞一般的速度,奔到餐桌前,挑了一碗最满的饭,抄起筷子准备开吃。"慢着!"耳边响起一声炸雷。诧异的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老妈。"看看你,现在一身肥肉,都快100斤了,怎么还吃这么多!喏,这是你的晚饭!"妈妈说着,夺走我手里的饭碗,又递给我一碗饭。啥?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吗?作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澳大利亚是一个"既多元文化又欠多元文化"的国家。文章从人口统计、移民模式、语言、定居点模式和政策领域五个方面切入,分析了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认为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然后用五个理由阐释了为什么我们仍然应该视澳大利亚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谈及多元文化的五个关键要素中,着重探讨了澳大利亚政体对多元文化的影响。最后,作者希冀能保持和捍卫澳大利亚现今的日常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6.
张清琢 《考试周刊》2010,(48):25-26
"窥一斑而识全豹"。课堂上的偶拾,对一些细节的关注,你可能会发现些许值得教师注意的地方。【细节一】学生说:"做这么多作业累死了。"老师回答道:"就这么办,我看能累死吧!"从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上看,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上,北京市的孙贵合老师执教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渴望与兴奋,至今想起来还让我激动不已。是什么让我这么激动?是什么让我如此痴迷?我想,主要是缘于教师精妙的教学设计,缘于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及时捕捉,更缘于教师"创造"了生生对话的课堂。教师让学生把一条画有长16厘米线段且带有刻度的透明胶片剪  相似文献   

8.
黄瑜乐 《广西教育》2014,(21):82-8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是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由此让笔者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让它永葆新鲜,永具活力,那源源不断的活水又在何方?怎样在教学中力图寻找到这源头活水,以努力打造出活水般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苑宝禄 《辅导员》2014,(10):58-59
管理天地"这道题不是讲过很多遍了吗?""你看看你这错误多低级呀!""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错呀?""这么简单的字你都写错啦。""你可真够笨的。""你上课肯定没听讲。""你可真不会思考。""你傻呀你!"类似这样的语言,多是出现在孩子改错时,或出自老师,或出自家长之口。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的作业本或卷子上的错误"不见了",学过的修改符号也"不见了",代之的是一片涂改液或修改带。  相似文献   

10.
刘国华 《上海教育》2010,(23):52-53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其特色不仅体现在"日语见长,多语发展"的外语教学上,还体现在其实施"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多元文化教育上。所谓"民族情怀",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爱国爱民,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国际视野"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全球的眼光看世界,关注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记得一次上七年级数学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一课,在让学生做思考题"你打算选哪条路最近"时,学生和着老师争先恐后地在黑板的挂图上选择这条,选择那条。突然一个平时学习和回答问题都不是这么积极的男生斩钉截铁大声地回答道:"我选没有!"若是以前我肯定把这种回答算作捣蛋,并附上几句制止或教育的话,让那个孩子从此不敢再乱说话。  相似文献   

12.
电费     
我看到客厅的桌子上放着一张发票。这张普通的电费发票上,电费居然还有两种价格!我赶忙问妈妈。妈妈笑了: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节电的窍门了!现在用电量急剧上升。供电部门为了让人们错开用电高峰的时间,推出了峰  相似文献   

13.
最近二年级孩子们读《成语故事》,一个故事,孩子有时读上几遍,仍是磕磕巴巴,读破词语,读断句子。再问问他们从这个故事里知道了什么,则是"一问三不知"。有时在听课中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课文,教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深刻体会到文章的整体意思。此时,教师还疑惑:读了这么多遍,讲了这么多,学生怎么就没收获呢?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的语感能力欠缺,教师没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艺术教育与"多元聪明"张清华"多元聪明"论是我国学者王通讯,继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人类智慧"七元"说之后,进一步提出来的。这一创建性的论题为人类智慧的提高与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智慧的研究与探索拓展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无疑,这是科学而明智的。但多...  相似文献   

15.
爸爸     
我爸爸是个"捉虫"高手。每当我完成了作业,爸爸就会让我自己先检查一遍,然后,便轮到他来检查了,甚至是老师批改过的作业、批改过的卷子,他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一检查不要紧,他还真的常常会捉到一两个"小虫子"——错别字!这时,他准会说:"这里有这么个‘虫子’,怎么行?"  相似文献   

16.
徐毅熹 《小火炬》2012,(9):26-26
不老不少的年龄,不高不矮的身高,不胖不瘦的身材,不长不宽的脸蛋,不大不小的眼睛……这是我家的"不爸"。瞧!连外貌都有这么多的"不"。说话时"不"字就更多了。早上"不爸"一定会说:"上课要认真听,不要说话,不要搞小动作,不要不懂装懂,下课不要跟同学追跑……"我心想爸爸说这么多的"不"字累不累,我耳朵快听出老茧了。  相似文献   

17.
一、发现 第一次听说"数学四格漫画"是在学校一次微型课题中期研讨会上,当时觉得这位教师真不简单,让这么小的孩子绘制出这么有趣的作品,且还跟数学密切相关。我觉得有必要努力实践。将"数学四格漫画"进行推广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和响应,开始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茶之韵     
说起饮品,也许你可以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好多种,但是你知道最有名的饮品是什么吗?这种饮品有上千年的历史,闻名世界,它就是源自中国的茶叶。我们常常会看见大人们泡上一壶清茶,很享受地抿上一口,还不忘教育我们:"喝茶比喝可乐什么的好多了!"它究竟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人喜欢它呢?小小的叶子中藏着多少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2013年2月2日晴随着越来越高的建筑拔地而起,我们不觉会想:这么高会不会倒呢?当然不会,因为它们的基础牢固。"一"是基础,这一片片根基上的砖瓦便是"一",便是基础。"一"是宏伟巨作的基础。达芬奇是众所周知的伟大画家,他的功成名就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天资,更重要的是练就的基础。小时候老师让他每天练习画鸡蛋,于是他孜孜不倦地练习,最后终于成功了。正是因为那一个个的鸡蛋,才会有如今震惊世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或许那微笑是达芬奇对自己的褒奖吧!  相似文献   

20.
"这节课教什么好呢?"语文教师常常困惑地想。数学教师似乎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其他学科的教师似乎也都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唯独语文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头脑中首先会冒出这么一问。别小看这一问,它常常让你百思不得其解,常常让高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