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情境或课堂教学主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化学事物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巨大贡献和合理使用化学品的重要性;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坤 《新疆教育》2013,(16):138-138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洪赛君 《考试周刊》2010,(56):187-187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化学新课程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的实施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在化学教学方面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张婷 《考试周刊》2010,(39):187-188
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产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化学课程标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一是强调课程学习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挑战时,  相似文献   

12.
正化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持续发展"。《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要让化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那么,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之中呢?  相似文献   

13.
张兆云 《成才之路》2013,(28):41-41
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社会与科学》学到的化学知识很少;到了初中,七八年级不开设化学课,只是到了九年级才开设化学课;而江苏高考把化学学科当作一门选修课来考查,这又淡化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所以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相对较少、较浅。但是,化学又是一门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环保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呢?  相似文献   

14.
邵久贵 《考试周刊》2010,(26):27-28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化学新课程关注社会现实,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素材,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从中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具体实施课程时,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是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思路来组织课程教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晓霞 《考试周刊》2010,(57):182-182
新课程的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要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  相似文献   

17.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聚焦2013年哈尔滨市化学中考试题,不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还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等方面的有关问题,这对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意义重大。面对2013年10月份,哈尔滨的雾霾天气,让我们一起回顾几例与我们的生存环境相关的中考化学试题。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化学与社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热点。教学中,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和认识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以激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应用和自我深化知识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提高其科学素养、文化素质,促使合格人才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不能落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