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随着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深入,傅斯年作为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本文通过对傅斯年学术与品格的简要回顾,着重分析他作为一代学者,对现代大学理念的独到阐释,尤其是通过傅斯年对台湾大学的改革重建,旨在揭示出傅斯年对理想大学的践行与追求,其中傅斯年所倡导的大学与本国文化相融合的思想,更具有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与发展,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创新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培养了一批人才,加速了大学学位独立和学术独立的进程。但是,其时大学研究院所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设置、合作不足;经费不足、研究队伍不稳定;组织自身和研究教授缺乏考核等问题。这些贡献与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研究机构的建设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17-1934)、规范期(1935-1946)、改革期(1947-1949)。阐述了各个时期内我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整体规模,重点例举了1936、1941和1947年度全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具体设置情况,以期梳理出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轨迹与脉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傅斯年未满两年的台大校长任内之改革理念及措施作为中心 ,分析傅斯年之大学理念、改革原则及其具体作为 ,指出傅斯年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近于欧洲的大学之典型 ,但是其改革原则特别着重本国之具体社会文化脉络 ,并强调专业训练与通识教育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1934-1949年,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补助政策主要是对其基础设施、学术研究、研究生奖助金和津贴等几个方面的补助。分析其时政府对大学研究院所的经费资助政策,可以探究政府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规模、学术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书院改制后,书院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制度等传统并没有迅速消亡,而是为后来的大学研究院所所继承.具体表现:一是民国学者呼吁或认可大学研究院所传承了书院学术传统;二是民初拟设或已设的大学研究院所继承了书院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7.
陈元 《高教探索》2012,(4):105-110
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主要是在移植西方大学制度、大学寻求学术独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急需转变等因素影响下适时而起、应时而生的,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我国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功能。通过对这些动因的深入分析探讨,一可为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建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及舆论支持,亦可为当前我国大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来,关于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颇多。在民国时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研究院所必要性及发展概况的讨论上。新中国成立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史、体制、模式、职能、特征、学术、教学及相关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近现代留学教育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民国大学研究院所发展与派遣留学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并引发了民国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持续关注和论争。他们分别从"争取学术独立"、"节省留学经费"以及两者综合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研究院所发展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傅斯年的上民主思想进行了探讨:一、阐述了五四时期傅斯年对社会“信条”、 齐家格言和出世哲学等封建道德的揭露批判情况;二、探讨了五四运动至抗战前后傅斯年猛烈抨击各种不平等现象.以及打倒贪污腐化的两任行政聍长孙祥熙和宋子文的壮举;三、研究了傅斯年从大学时代起直到去世前(1918-1950年)提供个性解放,描绘“社会主义”蓝图,力争教育平等等民主主张和实践活动;四、分析了傅斯民主思想的地位、渊源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