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力《同源词典》列“侈”“奢”为同源。笔者通过对“侈”“奢”二字的释析,认为“侈”“奢”二字只属可通用,并非同源。言同源须同时顾及二字在形、音、义三方面的内部联系,不能简单地依靠音同(或音近)、义通外加书证而定为同源。  相似文献   

2.
杨琳 《现代语文》2006,(7):86-87
湖北襄樊地处华中平原,属于北方方言区。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与普通话差别不大,但也有一些区别于普通话,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语法特征。下面就襄樊话中的虚词“倒”的用法做一个初步探讨。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探讨的襄樊话仅指襄樊市区土著居民的襄樊:方言,即襄城和樊城地区的襄樊方言。文中用到的一些方言字也不一定是本字,只是与襄樊话音同或音近的字。  相似文献   

3.
假借是通过音同音近替代而产生字义的孳乳,一“字”而生数“义”,本义和假借义都依附在同一个汉字上;通假则是放着现成的正字不用而借用音同音近的别字,其本质特征是依声借字。假借字在表意文字中引入了表音的因素,节省了文字数量,但影响了汉字的因形解义,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通假字则纯粹是先秦两汉人不规范用字造成的,它掩盖汉字形体与意义的联系,易造成书面混乱,影响文字交际功能。但其求简性和引导文字以音会意的历史功用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析字格从音的角度可确立“借音析字;”从形的角度,可确立“借形析字”与“减损析字;”从义的角度,可确立“衍义析字”。析字格的用处,大都在于衍生新字、派生新义,从而表达更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刘忠华 《现代语文》2006,(10):124-125
假借是借用已有的一个现成字来记录语言中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的现象.古书中运用假借的情况比较复杂,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如"六书"假借(即"本无其字"的假借)属"用字法"还是"造字法"的问题、它与通假有无本质区别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只有把握不同类别假借现象的作用与特点,才有助于消除分歧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同源词是指音、义相同或相关,并且由同一语源孽生出来的词.同源词的系联须从音、义着手.传统词源学从汉语书面文献出发,优势在于可以汉字为线索进行系联,但该方法常常局限于汉字形体,出现系联不周或者系联不当的错误.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辨析同源字、同音字、近义字、异体字、形声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拟以"周"的谐声偏旁字的系联情况为例,说明上述字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作用是把音、义结合的语言记录下来,因此,汉字的栽体是它的形,汉字的内涵是它的音和义。汉字把有声语言的听觉信息转换为汉字符号的视觉信息,这些符号所负载的实际上是不同的语言单位。形是字的本身,字音和字义是字所记录语言的声音和内容。认识、研究汉字,实质就是认识、研究汉字的形音义之间的关系。笔者从形音义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谈“0”和“零”这两个常用汉字的异同,从而回答“0”=“零”与“零”≠“0”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等学者的“一字重音”说不符合古代汉语实际,有商榷的必要,理由有四:1、比较原始的表意图象、甲骨文中的“合文”不能说明“一字重音”;2、“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汉字记音是一字一音节的基本原则;3、“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有些词是单音与双音异名同实的情况;4、记录合音词的字不读复音。  相似文献   

9.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相似文献   

10.
肖莉 《现代语文》2006,(7):89-89
我国传统的古文训释方法有形训、音训、义训.形训即"以形求义",指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其意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为其代表.音训即"以音求义",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词的意义,东汉刘熙的<释名>是运用音训的专著.  相似文献   

11.
问:备教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时,我们拿不准词牌名"清平乐"中"乐"字的读音.一种理解是"因为清(静)平(和),所以(快)乐"或"清平的乐趣".应读lè音;另有人说曾经听广播节目里读为yuè音,具体有什么依据也说不清楚."清平乐"中的"乐"应怎样读?有什么理据?  相似文献   

12.
何为古今字     
我们阅读古诗文时,常常遇到古今字,读错音,理解错含义。究其原因,是没有从理念掌握古今字。那么何为古今字呢?古今字直白地说就是同一音义的字,古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写法的字:该字古代写法的,叫古字;该字今天写法的,叫今字。我们把这种古今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称之为古今字。当我们从理念上明确了古今字,在阅读古诗文时,便能读准其音,正确理解其含义。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考察,现代口语中"土包子"一词的词源当为"土()子",犹言"土农民"".()"方言记音字为"包",又音转为"巴""棒"等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祁连”一词,经师们错误地解释为匈奴语,后代遂以讹传讹。实际上,它是一个地道的汉语词,是“天”或“乾”的古老的缓读分音形式。“天、乾”二字在上古西北方言中音同义通,说明它们具有作为“嵌词”所从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资格。从“嵌词”和其所自分音的单音节词的语音模式及其二者之间的语音关系分析,“祁连”等形式是“天/乾”的缓读分音形式,这从域外借音中也可以找到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5.
“荼”(音tu)是中唐以前对“茶”的主要称谓,而“荼”于《诗经》始见,于是二者的关系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至今仍存有异议,或同物说或异物说。笔者通过对“荼”和“茶”意的再次考证同时结合植物学的相关知识认为:一、《诗经》中的“荼”和今天“茶”为不同事物;二、今天的“茶”字源于“荼”字。  相似文献   

16.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8-72
又音,又称为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现象。同一个又音字的各个读音之间在声韵调方面都存在着密切联系,从声母方面来看,其存在着相同或相近关系。又音形成最主要原因是为了区别词义。探求又音字声母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上古、中古音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汤”的标音有两方面的失误;第一,弄错了部分音史关系;第二,“汤”作通假字时没有按本字的读音来标令音。本文依据古代字书、韵书、音史书及现代汉语方言对三部字、词典两方面的失误作了辩正。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作指导,将现代的义素分析法注入传统的训诂研究中,发现以“耆”作声符的字有“长”的词义特点,长—深引申是一种规律,因而得出结论:被权威辞书与权威教材认定是假借字的“耆”与“嗜”,应当是音近义通的同源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