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晚清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报刊为开启民智的工具,采用白话文办报,这是白话文运动的前奏。“五四”前后,胡适、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等报刊杂志为阵地推行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正宗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申报》等开展“大众语”运动,20世纪40年代,延安的《解放日报》改版,实行全民办报,白话文运动成果得到巩固与深化。在白话文运动的“三部曲”中,报刊始终充当着语言变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是十九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在戊戌变法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兴起了以开启民智为目的,以推广白话文相号召的近代白话文运动。近代白话文运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由近代文化思想的变革所催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追踪历史,如何具体地考察近代白活文运动生发的文化动因,分析其思想内涵,以及近代白话文运动的思想文化意义,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提出"白话"主张,发起白话文运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不仅为解决"言文背驰"问题提出,也是为中、西语言与文化沟通而作出的有针对性的设计,白话文运动因此走上与晚清以来语言文字变革不同的方向.在白话-拼音文字相位上,"白话"是一个理论观念,它构成白话文运动的逻辑起点,构成胡适有关白话文运动历史叙事的理论前提."白话"与"白话文学"之间的紧张关系推动着白话文运动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5.
1920年,中国教育部颁布政令:小学一、二年级的课本要用白话文,而非文言文。这是白话文运动的首捷。胡适博士的《中国文艺复兴》一文的题目有早熟之嫌,而在那篇文章单调的字里行间,人们能了解到这场运动简短而狂热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的白话文运动取得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正式书面语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民国白话文教科书功不可没。它不仅从制度上确立了白话这一话语形式在教育领域的合法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奠定了白话的话语"霸权"地位,作为传播现代白话文的重要工具,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加快了国语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国语的传播范围,而且也逐步规范了国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对于中国画,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中国画讲求“诗、书、画、印”的结合,强调画家的古典文学修养,笔墨功夫,而白话文运动造成国人在这两方面的先天不足,使得当代中国画坛无法出现如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大师。  相似文献   

8.
胡适等当年提倡的白话文,在"五·四"时期即已替代了文言文,成为社会普遍使用的思想交流工具.以提倡白话文、推动文学革命为契机,中国文化实现了一次大飞跃.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是"充分世界化",也就是现代化.而白话文运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的现代化.它对我国学术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旧事重提仍对白话文进行非议,是对汉语发展的历史无知,也无视现代汉语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适一生以“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作风,在哲学、文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提倡白话文方面,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白话文运动不仅是形式上的革新和解放,而且是思想方式的转换,“白话文运动也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开路先锋。”①作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容易判定的;而就其所牵涉到的文化、民族传统和语言内部的矛盾运动等方面看,其对错又不是截然分明的。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对近现代白话文运动和运动中的革新与守旧两派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王文元 《天中学刊》2007,22(6):91-95
一百多年前,在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型的过程中,文字改革运动与白话文运动存在缺失,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文言文滥觞于诗,而"诗"则自始至终给予文言文以滋养,使得中国文学充满东方美。文言文与传统密不可分,给予文言文以一席之地,以使华夏传统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2.
论五四散文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文学革命初创期10年的散文倡导和创作,是一场有承传关系、有领袖人物、有外来影响、有理论主张、有创作实绩且影响深远的散文运动。其源头是清末“文界革命”,领袖人物为鲁迅、周作人。它挣脱旧散文“文以载道”的传统束缚,主张“言志”和张扬个性,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它重视白话散文的文学性,强调既要学习生动口语,更要研究语言的逻辑次序、结构关系、美感意味。五四散文运动作者多、报刊上散文栏目多、散文作品集多,各种散文流派已然形成。  相似文献   

13.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旨在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通用书面语的语言改革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滥觞。然而,白话文运动并非一场步调一致的运动,在不同区域,其进程存在着不同步现象,清华学校的白话文运动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形态,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分为滥觞、缓慢发展、文白之争、胜利及迂回等几个阶段。清华学校白话文运动不仅显示出清华学子们对语言问题的多元化的思考,而且对以闻一多为首的清华文学社诗人群及新月诗派的新诗探索道路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是“白话文学运动”的主要阵地。作为现代传播媒介,《新青年》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无论是编读互动性栏目的设置,陈独秀等人对现代传媒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还是基于“新青年”同人崇高品性的杂志可信度的提升,都为白话文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李辛白大力反对旧文学,努力提倡新文学,致力推广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积极投身改造中国社会运动大潮,支持、讴歌"五四"运动,传播进步文化等三个方面具体地论述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李辛白也由此完成了从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到反封建、反军阀的爱国民主志士的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经济写作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与“精确”并不相悖;在使用精确语言无法准确表经济现象时,就不是不使用模糊语言。经济写作只有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才能提高表达效果,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7.
晚清至五四的白话文运动都肇始于批判“言文分离”,倡导“言文合一”。然而,文学语言本身内在的“陌生化”要求使其具有天然的偏离日常语言的趋势,同时“陌生化”使得“言文合一”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遭遇了危机,“言文合一”只能是一个政治谎言。  相似文献   

18.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9.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阐述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高举文学革命旗帜的意义和他在文学革命中所建立的功绩,具体论述了以下观点:视文学革命为文化、政治、社会运动的前驱;高举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批判“文以载道”,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