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为什么藏传佛教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是人所共知的。在汉族中,一般称僧侣为“和尚”,称年高德尊的僧侣为“长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称借侣为“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也就称作“喇嘛教”。  相似文献   

2.
从晚清时期开始,内蒙古地区的蒙古人便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的主张,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僧俗封建主,还是知识分子,对藏传佛教的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蒙古人通过对藏传佛教的限制与改革,改变了过去喇嘛只读藏文经卷,不识蒙文,不能阅读蒙文书籍的尴尬境地。同时,在黄教仍拥有一定影响的地区,通过政府的限制与改革等措施,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有效控制了喇嘛人数,加快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地区的蒙古族信仰黄教。黄教是西藏的教派之一,是藏传佛教的格鲁派,由宗喀巴(1357—1419)创立,是中国佛教的一支。藏传佛教与通常所说的佛教,既有其相同的一面,又有其不同的一面。它是佛教与吐蕃时期的本教长期斗争、吸收、接近、融合以后的佛教。 一、黄教在准噶尔地区的传播 一提起蒙古地区的佛教,人们就会想到“喇嘛教”。其实“喇嘛教”一词,是很不确切的,犹如称内地佛教为“和尚教”,称天主教为“神甫教”,称基督教为“牧师教”一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蒙古民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乌兰夫全面、正确并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主持内蒙古社会改革中,采取慎重、稳妥、宽容的办法解决了喇嘛和庙产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以适应社会、民族繁荣发展的思想并付诸实施,使这个过去被统治阶级利用来统治蒙古民族的精神工具、消极力量,变成与社会、民族的繁荣发展相适应的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是指在中国藏民族地区形成,在藏族、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中普遍传播和信奉的具有明显民族性、区域性特点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和滋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蒙古族游牧文化,对草原文化的本体要素、教义内容及藏传佛教等方面,论证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清入关至乾隆时期,清朝为了“安定蒙古、稳控西藏”的政治目的,优崇和扶持藏地的喇嘛黄教。皇室的这一政治政策却使得原本就具有甚强渗透力的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再加上民间交往和朝贡贸易、茶马互市等带来的契机,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的发展很快又见新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呼伦贝尔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具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审美艺术价值和教育科研价值较高、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和复杂等特点,它赋予以巴尔虎蒙古族文化、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为主打品牌的呼伦贝尔文化旅游资源以深刻的旅游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与蒙古地区文化的互相碰撞融合衍生出了具有蒙古地域文化特色的蒙古佛教,蒙古佛教音乐又大致包含了诵经乐、乐舞、乐舞剧及器乐几个部分。蒙古佛教音乐包含了藏、汉、蒙三种文化的不同特色,具有独特的文化多元性,对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其多元性,对其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0.
“满铁”是20世纪初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设立的殖民机构。它表面上是一家以赢利为目的的普通会社,实际上却是战前日本最大的国策会社。为了其侵略扩张,“满铁”成立之初就专门设立了调查部,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和情报搜集活动。对于内蒙古而言,“九·一八”前“满铰”调查活动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即所谓的“东蒙古”山。通过“满铁”调查机构的多年调查,“九·一八”前就形成了大量的关于东蒙古的调壹资料。这些调查资料不仅是当时日本的种种侵略活动的直接证据,而且对研究当时的东蒙古社会经济状况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略东北,班禅大师作为国民政府西陲宣化使积极进行宣化活动。他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蒙藏民族之间,在内蒙古民众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并且内蒙古出现自治运动的局面下,在民众中宣传中央的政策,并且注重了解民情,注重与各王公和盟长之间深入分析局势,在民族上层着手防止日本诱降。他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拥护中央维护统一,起到维系边疆民族团结,坚定抗战胜利信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问寺是专门学习喇嘛教教义和研究喇嘛教修持的寺庙,与政治的联系不甚密切,培养了大量的学僧、医僧以及密宗修持者。内蒙古地区有多座学问寺,如包头市的五当召、锡林郭勒盟的贝子庙和查干敖包庙等,本文对几座著名的学问寺作了概述,阐述了学问寺的教学特点,并论述了学问寺对内蒙古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内蒙古地区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课程多样化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校体育应该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从多学科、多方面进行探索,将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是高校改革的必然。然而内蒙古高校引入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单一;在内蒙古高校开展的搏克项目较好,但教学内容和训练内容大同小异,不够丰富;开展蒙古族传统体育要鼓励牧区学生积极参与,施展才能、发挥特长,起到带头作用,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蒙古族传统体育在内蒙古高校开展应凸显特色。  相似文献   

14.
四三会议是内蒙古自治运动中的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促成了内蒙古自治运动的统一.四三会议及其决议所规定的在蒙区采取的各项措施的背后,贯穿着的是中国共产党对蒙区进行政治整合的历史主题.内蒙古近代不统一的局面决定了政治整合的合法性.四三会议对蒙区的政治整合包括政权整合、军事整合、政党组织整合、政治思想整合和阶级关系整合.蒙区政治整合对内蒙古自治运动及后来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荷包作为一个佩饰,始于蒙古旋游牧社会快速变革的历史时期,广泛用于蒙古族传统服饰的搭配,又以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等地为最。作为一件“器物”。科尔沁荷包不但以自已的方式见证了科尔沁社会发生的变化。而且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荷包的形式也必然会反映处在变革出中的意识形态的某些特征。所以,要想把握科尔沁荷包的艺术特色,也只能是在一种文化的视野下,在文化的特定氛围中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30年代文学作品选》典型再现了内蒙古西部地区30年代文学活动的历程,为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丰富和补充了内蒙古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内容,事实上填补了一个越来越鲜为人知的文化断层。《作品选》1.概述30年代内蒙古西部地区进步文坛的整体状貌。2.探寻其得以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规律。3.提出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时代特点,以及文学与人民大众,文学创作与作家世界观等关键问题上应有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17.
日本蒙古浪人盛岛角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盛岛角房来中国,曾在绥远及鄂尔多斯的喇嘛庙内“修行”两年,被称为“日本喇嘛僧”,是有名的“蒙古浪人”。盛岛作为日本军部及外务省的“蒙古谍报勤务员”,曾两次赴外蒙古从事间谍活动。以张家口为基地广泛收集有关内蒙古各地的情报,并经常“随军服务”,积极为日本的满蒙侵略政策效力。1933年盛岛角房以民间人的身份担任关东军驻西鸟珠穆沁旗特务机关长,此期间他竭力拉拢并向关东军推荐德王。1936年1月阿巴嘎特务机关长在任时密谋策划了暗杀尼冠洲事件。1936年10月绥远抗战时,他任关东军百灵庙特务机关长。卢沟桥事变后“退居二线”,日本投降前任伪蒙疆政府参议。1946年病死于日本。  相似文献   

18.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