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符合教学的需要从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看出新世纪的教育方向已不仅仅局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高分,如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应试能力,而是更多地关注到如何使其对语文产生兴趣,如何使其获得对语文的实际操作能力。爱因斯坦强调:“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作为平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们对知识感兴趣,他们就可以在他们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们所热爱的问题,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努力毫无结果。”然而目前一个普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雷明 《广西教育》2005,(1B):16-16
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文以载道”的一篇篇文章,总是“文”、“道”交织在一起的。只能把德育“渗透”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缘文释道,因道解文,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扎扎实实提高的同时,也自然地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熏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语文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文道合一,易于感染学生。如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呢?  相似文献   

3.
周鑫 《新疆教育》2013,(15):294-294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领地,受到整体教育改革的启示。目前最为活跃的“研究性学习”为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了良好契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一个“学习化”社会里如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学习能力,又有着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精神的人。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语文有两种,一种是体现为个人能力的素质语文,一种是没有用处的应试语文……”这话不错,事实上的确存在着这两种语文。于是也就有了两种语文教育——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我们可称之为应用的语文教育;以培养应试能力为目的的,我们可称之为应试的语文教育。比较其有何不同,并在此基础上破译其何以不同,探究其如何能同,  相似文献   

5.
中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等职业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应用能力。其“记知性”的知识质量标准是以“应用性”的最终目的为依据而设置的。所以,中职教学模式其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的设置都应以使学生获得直接应用能力为导向而构建的。因此,中职教学模式应在使学生获得应用能力导向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使学生领会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如何学习。  相似文献   

6.
张俊 《现代语文》2014,(10):69-70
叶圣陶先生一生的主张:“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素质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方式。这就是说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盲校的语文教学受实际情况限制,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较少,所以更需要学生掌握自学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可能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新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就要激发其创新意识,使其敢于创新:要开启创新思维,使其能够创新;要指导创新实践,使其善于创新。  相似文献   

8.
高夏萍 《小学生》2011,(6):49-50
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作为学生一种必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论语感及语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的内部规律决定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中学语文新课标以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意味着语文教学由作为物的工具转向作为人的学生,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把知识、能力与情感作为课堂教学的三维教育目标:“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使学生从这一主题出发,既获得知识,又能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在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教什么,如何教,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如何组织教学内容,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如何安排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大多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造成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熟练牢固地掌握了字词、语句等语文基础知识,而对文章的思想、结构等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却比较欠缺。因而,这种授受式语文教学很难使学生发生学习迁移,即学生并未获得通过课文的学习而对日常语文学习进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的能力,并且很少有学生能够对一篇新文章或著作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解读,知识停留于表面,未能形成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陶行知在探寻民族教育之路的过程中,创造了“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即“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陶行知强调“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绵延推广”。陶行知这一“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儿童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语文教学能力,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牢固系统地把握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小先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理解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像教师那样宏观地概括和把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13.
“参与式”是21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语文教育十分重要,因为任何一种语文能力都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获取。学生读的能力,需要靠大量阅读各类书籍和文章获得;写的能力,需要靠大量写作练习获取;听和说的能力,更应该在听和说的各种实际环境中,在参与语言交流(交际)等实践活动获得。  相似文献   

14.
郁婷婷 《现代语文》2007,(3):103-10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被提了出来,同时,新课标系统还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但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哪些要素?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目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现状,应该说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一句话,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王健 《教育艺术》2009,(4):35-35
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它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巾占有栩当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的是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应该从学生小的时候抓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和为语文教师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在于对其能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埃德家·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和未来人的一种重要素质特征。根据这一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从“学会”到“会学”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保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课本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耍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习能力。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好课本…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审美教育提出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审美教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与技能为目的,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在一个“学习化”社会里如何学会学习,如何学会生存,如何以此种方式成为一个真正有学习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又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精神的人。从这一点上来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中对语文素养又作了明确的阐释,“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