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说话或做文章,应力避平板。俗话说:“文似看山不直平”,亦即指遣词炼句要富于变化,要有起伏,忌避重样和落俗套,这是语言生动活泼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格式过于平板,势必令人生厌,不愿卒读。要使文章吸引读者,除了要有很好的思想内容外,还要锤炼出富于变化,绰约多姿的句式。本文特对句式变化中“整散结合”、“长短交错”两个重要技法作简要分析。一、整散结合整句和散句是从句子的结构而言的。“整”是整齐的意思,“散”是参差不齐的意思。我们说话或做文章,常常用一些结构不同,格式各异,长短不一的句子,这叫…  相似文献   

2.
小议“摘句法”○周元文(遂川县水南小学)把概括全段主要内容的句子摘下来,这种“摘句法”是概括段落大意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地说有中心句,总起句或小结句的段落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换、改、补、并、拆、缩”六字法对所摘的句子进行整...  相似文献   

3.
“整讲”与“散讲”———现代文文章教法简叙□兰州十四中李澍丰所谓“整”讲,就是从全篇立足,讲清文章的结构或文章的层次,若有必要,还可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讲清作者的构思。由于不同文体的文章结构方法不同,所以,教者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分清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5.
我们称所有的对称、和谐、整齐为对称“整”,包括双音节词、成语、句子的对偶、排比及语音的押韵,除此之外的都称为“散”。汉英语言整散有诸多不同之处,亦有不少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体现了两种语言追求对称、和谐的共同心理,不同之处可能与语言符号形式自身有关。  相似文献   

6.
让作文语言“活”起来的方式很多,但巧用句式,无疑是一种快捷、易学的方式。在考试作义中,骈散结合、长短有致、富有哲理的句式,也往往是得分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代“可得而V”式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得而V”是先秦散作品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对涉及这类句式的句,今人一般把其中的“可得而”视为助动词性结构,把“可”和“得”一同解释为“能够”、“可以”。本对此不以为然,在通过广泛考察先秦散中“可得而V”式的句子的基础上,认为“可得而”不为助动词性结构,其中只有“可”是助动词,可释为“可以”、“能够”,而“得”则为一般动词,其基本义为“得到”,“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作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8.
1.整散结合:现代白话文当然应以散句(没有句式、结构等方面的束缚,随意而写的句子)为主,但适当地结合一些整句(对偶、排比、层递、顶针、回环、反复等句式、结构较工整的句子),使语言既活泼,又严谨;既参差,又工整。读来跌宕多姿,铿锵悦耳,颇有韵味,富有洒脱与精致的结合美。整散结合的语言风格,我国古已有之,如荀况的《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对偶、排比)又如贾谊的《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及至…  相似文献   

9.
释“马”     
“焉”字在古代汉语里比较灵活而用法也多,但就其在句子里所处的位置来说,“焉”字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在句子当中,一类是在句子末尾。先看用在句子当中的“焉”字:  相似文献   

10.
若把数学课比作散文,则应力求“形散而神之聚”。“形”就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而所谓“神”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末时刻关注课时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力求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之聚。  相似文献   

11.
易斌 《湖南教育》2003,(19):53-53
几年前教《纪念刘和珍君》,我仅仅意识到文章句子确有些特别,便和同学们一起咀嚼几个颇有特色的句子,当时很尝到了一些甜头,事后却有“散珠”之憾。 最先关注的是文章的第一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  相似文献   

12.
整散结合法     
《新读写》2010,(7):118-122
整散结合法是指整句与散句的结合使用。所谓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宇数大体相等、排列整齐的一组句子。所谓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句子。巧用整旬,整齐匀称,增加语言的对称美和均衡美。  相似文献   

13.
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话题的精髓,紧紧扣住材料中提示语所包含的内容,用“书如茶”、“书如友”、“书如药”、“书如世界”等四个比喻结构全文,侧重于书特别是好书对人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自然妥帖,生动形象。全文笔墨集中,构思精巧,结构完整,句式整散结合,富有文采。  相似文献   

14.
点“睛”去“足”○湖南谭述良我们常常把文章中写得十分生动精彩的句子,誉之为“点睛之笔”,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把文中那些多余的话,贬之为“画蛇添足”,那些话读起来使人觉得别扭,不是滋味,无疑是弄巧反成拙了。怎样运用点睛之笔呢...  相似文献   

15.
副词“幸亏”的形成经历了“词组→词”的凝结历程;分析该词句法分布,也说明句子主语的位置不构成对“幸亏”的“语义指向”的分析依据;“幸亏”始终指向句子的语义核心。  相似文献   

16.
谈动词+“到”叶家旺现代汉语里,“动词+到”这一格式的句子很多.如,“等到半夜”、“跑到门口”、“火车一直开到北京”、“我走到公园里”等例句,有的教科书里把这类句子中的“到”与后边的部分合起来视为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表示时间或处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散”,是与“韵”相对应的概念。中国的“韵”主要指诗歌,不但必须有韵,而且一向也比较“整齐”。相比之下,不押韵,句子长短不齐,与口头交际用的自然语言差不多的形式写成的各种章,就是“散”。  相似文献   

18.
某些带“得+补语”的句子和谓语最相关的“主体”可以在“谓语+得”之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以在“谓语+得”之后作补语部分的主语而语义相同。这一语言现象得以成立需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种句子的谓语和补语的语义必须共同指向整个句子主语或补语部分的主语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课本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中有一个句子:“设计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有一位年轻的语教师问我:“句子中的‘各各’是什么意思?换成‘个个’或‘各个’行不行?”问题问得好。  相似文献   

20.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