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城》与《活动变人形》分别是钱钟书和王蒙的代表作,二者在内容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但在结尾艺术、象征意象、叙述视角方面又有很大差异。从而显示出其主题思想存在不同。《围城》是哲学—生命层面的,《活动变人形》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显然前者要比后者深刻得多。其原因表现在作家气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现当代作家中的同类题材中也有类似现象。  相似文献   

2.
《名利场》与《围城》是英中文学名著中相隔百年的讽喻小说。两者的故事层面、文化层面相似,在小说技巧方面也如出一辙。区别在于人物塑造的手法与妙喻珠联的语言。  相似文献   

3.
赵红妹 《华章》2007,(10):183-183
加西亚·马尔克斯与王蒙虽属不同空间,却属同时代人,他们各自用自己的作品关注着社会,感受着历史,思考着人类.本文尝试比较他们的作品《百年孤独》与《活动变人形》,试图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5.
《围城》堪称是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作品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其独到的讽刺艺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之地。本文从人物的活动、细节和情节的发展、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讽刺艺术在《围城》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围城》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小说乃至整个40年代海派文学均有一种割不断的亲缘关系。《围城》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出于40年代海派小说,而又超越于40年代海派小说。作家正是因为急于要超越40年代海派小说,所以,其小说反而有一种故意幽默、讽刺、挖苦的风度,终致有吊书袋——卖弄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论语》与《理想国》分别提出了其核心概念:仁与正义。二者在概念分层上都蕴含着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既相似又有差别,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上分别期待的是伦理王国与正义之国。总之,前者是伦理中心主义,后者是道德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8.
《母猪女郎》与《变形记》在故事类型上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人变动物的故事类型;在主题上,也都涉及到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问题。但在主题的构成中,《母猪女郎》有诸多不同于《变形记》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爱情、政治等,并对相同问题也作了不同的处理,这表现出作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及对现实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9.
人变动物的题材是古今中外作家借以表现主题的常用母题题材。《变形记》是表现主义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促织》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传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中广为流传的名篇。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人变虫的题材,《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促织》中主人公成名之子魂变促织。不论是人变甲虫还是人变促织,都是社会重压下产生的悲剧,展现了异化社会中人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0.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庹政的小说《百合心》是一部戏仿之作,通过对《围城》风格的模仿,从而与《围城》形成互文性,并构建这部小说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百合心》在内容上看似借用了《围城》的意境,但又有绝不同于《围城》的内涵;在形式上看似承袭了《围城》的风格,但又有跟《围城》完全不同的叙事策略。"百合心"既是对商品经济时代社会空心化状态的隐喻,也是对"空心人"生存状态的隐喻。小说在叙事上带有明显的反讽性,将生活中阴暗、肮脏的一面常态化、合理化,以显示出生活的荒诞;对人物的猥琐、无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以映射出社会中不合理的一面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2.
乡土大地历来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创作不息的源泉,在这些以理性精神观照乡土社会的作家中,笔者选取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王安忆的《小鲍庄》进行对照解读,以"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乡村书写、"乡土美"的诗画建构、童养媳的不同命运和生命亮色的恒与逝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力图从时间维度探寻乡村社会的恒与变,作家关注点的同与异等现实问题,以对具体文本的拆解分析探讨现、当代文学中乡土叙事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14.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本文试图围绕着方鸿渐,把《围城》所展示的情与爱分为一夜情和偷情、旧式婚姻及新式恋爱三种样态,并根据作家对待情与爱的态度和传统道德观念,按照庸俗、传统、世俗、理想的情与爱顺序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围城》真实地揭示人生的困境和感情的困惑,但是,钱先生的情爱观是传统的、矛盾的、悲观的、失望的。  相似文献   

15.
蔡絛是两宋之交的一位重要作家。古人对其《西清诗话》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书目著录、纂集汇编与征引、考证批点等方面;今人对其《西清诗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书时间、作家考辨、社会背景的分析以及诗事考证等基础文献层面,而蔡絛生平考订,以及《西清诗话》的全面探讨尚有较多不足,有待研究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围城》中心意蕴的解读,存在着各种争议,然其主题是传达人类存在的困境,是表现人类理想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从希望到破灭再从希望再到破灭的永恒循环。《围城》的各种解读是对其人类困境语境下的多义理解。支撑《围城》人类困境主题的是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精言妙语是《围城》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钱钟书先生善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而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尤其让人深思,讽刺艺术也是小说的一大亮点,《围城》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围城》中,众多人物的出场常用漫画式的笔法来勾勒,人物显得饱满鲜明,惟妙惟肖。作者还大量运用典故,从中外文化、文学中汲取营养,加大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8.
台湾作家李昂的小说《杀夫》,中可看出《祝福》的影子,两部小说都客观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且借助书中人物的命运对当时罪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血有泪的控诉。纵观这两部小说,从两位作家的生活经历,反映的反封建主题和关注女性命运两个方面,对其逐一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围城》的创作与其文艺观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印证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其学术和创作可谓殊途同归。《围城》是《管锥编》、《谈艺录》等学术著作中所体现的文艺观在创作领域的反映,为鸟之两翼,可以相互佐证;《围城》体现了其主张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写作风格;《围城》中的婚姻观与钱钟书对于写景的"若即而离",其价值观和美学理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