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工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农民工待遇和地位的必由之路,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制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游走于城乡之间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特殊群体。迄今为止,他们的合法权益依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并时常受到当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农民工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物和结果。在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不仅必须进一步清理和废除传统的城乡隔离和不平等的相关制度,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同时也应加大社会平等和社会融合的宣传,消除对农民工社会歧视,重建对农民工的信任及人们的社会认同,使农民工真正融入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中国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社会现象。农民工出现以后,虽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遇到了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引发了许多矛盾,形成了广为关注的农民工问题。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好与不好,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队伍迅速壮大,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象征。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问题,关心农民工的权益。但农民工权益保护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产生。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我国农民工权益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因此,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最有效手段是法律手段,这既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民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成为政府和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并从三方面分析了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十分普遍,并且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广泛重视的问题。拖欠农民工工资使农民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且也对社会的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对于如此愈演愈烈的严重社会问题,法律应当如何应对?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民工的劳动保护,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联系城镇与乡村的纽带,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存在着诸多难点,目前应该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保障和工伤事故保障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分析和探究“90后”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时代价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推进和完善“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助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管理的实际效果和我国社会结构优化,也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研究“90后”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民工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素质低、技能差、合法权益受侵犯等诸多问题,由此,国家决定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以提升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目前,全国大规模的农民工培训已展开,但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有益于提高我国农民工培训的盾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家庭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换极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分层结构的迅速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进城务工农民即农民工成为需要我们密切关注的一个群体。目前许多农民工已经不再以个人方式,而是以家庭的形式进入城市。这就使其子女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因其处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独特地位,使其具有双重角色,这也使其家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农民或市民家庭的特殊性,农民工家庭普遍具有经济上的贫困性、化上的边缘性和社会地位的弱势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概括了国内对进城农民工留城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由于角度的单一化所造成的理解上的片面。影响农民工留城的因素除了个体在微观层面上的考虑,还有一种更广层面上的原因即社会分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农村和城市社会的分层两方面入手,考察这两部分的分层所造成的后果中对农民工留城会产生影响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中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及其未来命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为制度变迁产物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边缘境地,不被城市社会所接纳,他们与市民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冲突。而另一方面农民工又在城市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给农民工一种恰当的身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权利对于社会整具有相当的意义,本文认为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容纳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施行更进一步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应当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强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责;应当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同时发挥社会力量的补缺作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方式综合解决。另外,应高度重视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以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但进城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表现出矛盾的不和谐的态势。农民工进城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环境,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化的推进具有不利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适应主要有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当前有诸多因素影响到农民工对城市的适应,对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在乡的农民还是流动的农民,他们的需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民需求相对于公共产品供给总体上处于一种“饥饿”状态。然而不同的是,在乡农民的需求仅仅是参照政府(甚或包括市场在内)的公共产品供给而言的,更主要的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城务工农民的需求除了参照政府(和企业)的公共产品供给而外,他们还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与城市居民进行比较,除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问题之外,还增加了这些流动农民在与城市居民比较中所强烈感受的不平等待遇问题;这个不平等待遇问题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需求是否满足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权利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将会危及政府合法性,引致新的治理性危机。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今年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了农民工入会的问题,为工会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在分析农民工入会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其基本职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代名词。目前农民工是个特殊、庞大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还普遍较弱、权利现状也不太乐观。其原因既有农民工自身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因素。提高农民工权利意识的对策:一是农民工应提高自身素质,自立、自强,走自我发展之路,全面发展之路;二是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加强法制与政策对农民工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城市民工对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艰难地生存在城市之中。影响城市民工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是二元户籍制度、人际关系网络、民工的自身素质以及重新“社会化”的速度。虽然情况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总体而言,进城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赵树理与其他作家最大的不同不仅在于他一直坚持的农民身份,以及这种坚持所代表的对农村、农民的深深的关注,更在于他关注这一切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法律手段是解决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最为有力、有效的手段。目前,全国各地也都在采取各种不同手段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但尚未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河南是农业大省,更是农民工大省,能不能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为农民工维权的新思路?笔者通过对信阳市双向维权机制调研,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维权思路,以人为本,创新理念,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制度革新和执法力度等手段,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的建议,以兹立法司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