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汉语称谓词语反映了严重的女性歧视。文章从男性中心制的亲属称谓,贬女称谓词和尊男称谓词三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整理了反映女性歧视的汉语称谓词语,以期促进新时期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2.
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  相似文献   

3.
阿民 《学语文》2003,(5):46-46
性别歧视实质是对女性的歧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 ,汉人的重男轻女思想自然反映在汉语的语词中。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妇孺皆知” ,认为妇女的认知仅与儿童相当 ,这个成语从创造到使用都说明汉人在骨子里就是将妇女看得低于男人一等。同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亲属称谓中。亲属称谓中的性别歧视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的不对称。在相同条件下 ,男性称谓通常比较细致 ,女性称谓通常比较粗疏。如“伯伯、叔叔、姑姑”一组词 ,都是称呼参照者上一辈的、父方的、旁系亲属 ,但男性按照…  相似文献   

4.
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编年本《汉语新词语》2006—2015系列丛书,共收录了394个性别称谓词语。新时期两性称谓在词语总量上差别不大,在语义构成上,职业、综合类女性称谓数量大于男性;事件类男性称谓数量远远多于女性。新生称谓词语性别标记的不对称、冲突和添加,反映了人们的性别定势思维。称谓词适用对象发生性别转换,反映了性别分工在新时期的发展,从事传统家政业的女性有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5.
语言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从男性词的泛化、社会角色用词的男性偏向、称谓语及人名所体现的男尊女卑等方面表明汉语是以男性语言为中心和规范的.与此相对照,女性词句则呈贬降倾向.文章对汉语中的这些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的女性称谓语非常丰富,有对上古女性亲属称谓语的继承,也有明代这一时期女性称谓使用的独特之处。小说中的直系女性称谓、姻亲女性称谓各有用词、使用上的特点,体现出了明代这一时期汉语称谓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性别歧视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又体现在对女性的称谓上。通过对女性称谓的研究发现: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女性称谓歧视语,但其发展趋势是语言的中性化。  相似文献   

8.
语言反映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从男性词的泛化、社会角色用词的男性偏向、称谓语及人名所体现的男尊女卑等方面表明汉语是以男性语言为中心和规范的。与此相对照,女性词句则呈贬降倾向。文章对汉语中的这些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英语和汉语词汇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女性的歧视,具体表现在词和字的构成、描述男性和女性的词所产生的不同内涵意义、描述男性的词无标记性和对女性的称呼等方面.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人们也尝试了一些语言改革来改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如创造新词来代替性别歧视词汇、用复数来代替三身代词等等.  相似文献   

10.
刘欢  孙美娟 《海外英语》2014,(22):198-199
性别歧视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中,它是人们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表现在就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是指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这突出体现了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形成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有诸多原因,该文主要从意识层面和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出发,结合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的职业》一文中所表现的性别歧视现象,从女性自身,男性,社会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性别歧视现象在社会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对比《红楼梦》和《简*爱》,可以看出它们非纯女性主义文本的实质前者是体现了男性话语的优势,是对男性话语的再现;后者虽为女性文本,但最终女性意识从自觉走向屈服,实现对男性话语的回归.真正的女性主义文本应以女性真实的体验为前提,避免对男性话语的模仿和回归.  相似文献   

12.
赵淑敏的短篇小说集《惊梦》,以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展示了在以男性为中心、宗法文化与现代文明交合嬗递的社会历史语境下,未独立的和已独立的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际遇与困扰,从而对台湾女性生存与人格独立问题作了全面观照和深刻探讨,闪耀着反男性霸权的思想火花,为台湾妇女解放这个社会性的变革发挥了呐喊助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性别身份是人类身份的首要构成因素,性别特征的形成和变化与主人公所处的社会背景、宗教信仰、个体身心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荆棘鸟》男女主人公不同时期所具备的性别特征的角度解读其爱情观之变化。透过性别特征这一视角,本文剖析男女主人公在父权制下悲情爱情选择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天堂鸟》与《牵手》是出自男女不同性别的当代作家,对比分析两个文本的男女艺术形象,揭示出一个家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家庭观的问题。即摒弃家庭唯我观思想和家庭唯他观思想,充分尊重并体现家庭男女双方的平等主体性。唯如此,才能建立和谐完美的家庭。这需要家庭男女双方都要更新思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性别歧视已成为英语以及其他英语当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体现了存在于整个社会中的人们的性别歧视观念.反映出女性较之男性的劣等性。本文就其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新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小说的女体修辞表现为城市与女性的同构关系、城市与乡土的补偿关系,男性叙事者通过凝视、窥淫和祛魅手段,在躯体话语中对女性客体投射情欲目光和权力想象,并以厌女、性虐或拯救三种策略进行自我建构。新感觉派的两性对峙书写配合其模糊的民族意识和被殖民的暧昧表达,表现出现代中国与进步西方的一致性想象,进而为维护传统男权立场寻得新的文学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一贯的男性话语遮蔽下呈现女性的生存经验并由此延伸对历史的不同把握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的鲜明姿态。这一时期的女性更注重挖掘革命历史话语背后女性在历史及现实中的真实处境、欲望及心理。在她们笔下,不仅"文革"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面貌,而且也是女性寻找自身合理位置,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完成女性作为女性的历史存在的主动与自觉。  相似文献   

18.
哈代的女性观透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剖析男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所反映的男性化心态是女性主义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章运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发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尽管哈代是一位女性的同情和道德的宽容,但由于他自身性别立场的限制,其作品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的男权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是张爱玲和苏青.她们的创作以表现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见长.男性作为女性的对立面,成为她们的叙述对象.本文试从张爱玲、苏青笔下男性形象的特点分析,对两位作家的认知方式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This research study utilized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analyze publication rates among female and male lead authors in six prominent, peer-reviewed journal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T) fields over the past 12 years. The aim of the inquiry was to determine if differences or trends exist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each gender. Data analysis revealed notable differences in publication rates between genders, and ke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while women overall published less than half of the articles from all journals sampled, two journals with a focus 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12) educational contexts have consistently published more articles written by female lead authors than male author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old practical relevance in terms of addressing the (in)visibility of female scholars in ET fields and may be used to promote discussions and actions related to the intersections between gender, equity, and the cultur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