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国槐     
以钟楼为交点,西安成千上万的道路向四方辐射,一生二,二生三,街巷毛细血管似的布满其城。花草给城以绚烂,但城之魂却以树木守。杨,柳,梧桐,合欢,银杏,松,柏,皂荚,樱桃,云杉,楸,皆是嘉木,有的也年岁悠久,德高望重,不过我还是喜欢槐。学有国学,医有国  相似文献   

2.
绿萝     
对于花草,我向来不那么热衷,养花,更是糟蹋生物,总是等不到花开便夭折,不是渴死就是涝死,颇有一种负罪感,于是,暗自决定不再养花. 单位搬迁时,新办公室突然多了一种不知其名的植物,绿葱葱的,赏心悦目,一片片心形的叶子甚是肥硕,油光发亮,像抹了蜡油似的,茂盛得也很快,没几天就会有新叶冒出.只是它们只管生长不开花,我不禁纳闷了:这究竟是什么花?长得如此欢喜,春去春又回,就是不开花,完全无视春天的存在.出于好奇,后来问了浇花师傅,才知这种植物叫绿萝,又名黄金葛,也叫抽叶藤,原产热带雨林,性喜潮湿半阴环境,可水植,也可泥栽,可谓水陆"两柄",生命力十分顽强.  相似文献   

3.
儿童三字经     
冯萌献 《少年月刊》2014,(10):22-23
我中华,五千春,好儿女,德为根。要立世,先修身。如建楼,地基深。根本固,负万钧。人之初,最纯真,自童年,怀爱心。爱祖国,为人民,践于行,铸于魂。岳武穆,怀忠丹;林则徐,烧鸦片;郑成功,复台湾;戚继光,抗倭蛮,名千古,功齐天。水有源,树有根,孝父母,敬老人。黄温席,莱悦亲,子和女,当报恩。蜡烛光,情最深,导言行,塑灵魂。对老师,敬而尊。杨立雪,传至今。学人长,补己短。常省身,莫自满。犯错误,不遮掩。做好事,要争先,讲公德,品行端。善帮困,乐助残。是非观,泾渭分,事求实,理求真。讲原则,树公心。言守信,意诚恳。无诚信,亲友分。季布诺,值千金。  相似文献   

4.
明月欲圆时节,情绪波动,似海水那般,潮起潮涌;莫名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惹人烦恼;犹似家有小女初长成,平添了心事。脚蹴着石子,闷头赶路,忽视了路边的风景。今早,海风送凉,倍感清爽。沿着那五里河岸小径步行,飞起一脚,猛然抬头,但见两岸合欢,一树火红,绒花满树,活色生香。放眼望去,飞焰横天,红  相似文献   

5.
再回首     
正2014年6月5日晴再回首,你虎目圆睁,天子宴上毫无畏惧,护送丁原离虎口,京城外大败董卓,威震八方。再回首,恨你一时利欲熏心,为一己之利,杀义父投董贼,为恶虎再添双翼。功虽得,却已留下骂名。再回首,看你纵马舞戟,虎牢关前战三英,毫无惧色。霎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只听见人喊马嘶,刀光剑影。你虽败,却败得光彩,败得威武,败出一身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6.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字词的建筑,但是字词之于文学,是两个距离遥远的端点,二者相提并论,多少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若将文学与字词联系起来,非得架设两座桥梁不可,而且,这都得是一头宽大,一头窄小,由宽至窄,迅速递减,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排泄问题,其实很看重,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村的人,一粪一溺,都浪费不得,要肥自家的田。因此,无论马桶也罢,厕所也罢,总而言之最后都要沤了肥田,所谓肥水不落外人田,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出门来不及回家方便,粪便掉在别人家地里,无论如何都会有点懊悔,特别敬业的,往往会找个家什捧回来。南方大一点的集镇,也有人建公厕,这种公厕,跟公益无关,属于私人的赢利事业,用来专门收集赶集人的粪便,然后卖给农民。当然,对于赶集的农民,一般都指望不上,但是对于那些走街串巷的艺人、手艺人和商人,却也是个便利。一些坐商,在买卖商品之余,卖点白拣的粪便,也是小补。  相似文献   

8.
蒲萍 《快乐阅读》2011,(25):3-3
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上,摆在枕边,需时随时可取查阅。好的书,尤其可爱,书而且香,所谓书香,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乎毛边之类,加上松香油墨,天长日久在柜里不通风,自然沁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熏,并不沁人脾胃,并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谓为"书香"。我喜欢看书,聊以自慰,喜欢逛书店、书行、书肆、书摊,为一快  相似文献   

9.
细胞祭     
呜呼!供尔血清,供尔环境,静候室内,盼尔早成。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养汝不足半月有余,便似天崩地裂之态,竟染杂菌,培养之心血毁于瞬息之间,劳心操肺,却换得片片狼藉,悲恸之情,哀叹之心,断断不能在片刻之间抚平!弃之?余心何忍,日日皆为心血!养之?恰成鸡肋,已无回天之力!曾记否,清明之时,于庙堂之内,金佛之前,为尔烧香拜神,不求其他,唯独望汝,天天健硕,提得蛋白,成实验之需。悲乎,天有不测  相似文献   

10.
高三的舞蹈     
春朝,幼苗破土,疯狂地长高再长高,那是小苗的梦在舞;夏晨,碧水涟涟,彩花轻颤,那是风儿的心在舞;秋日,黄叶纷飞,流连复流连,那是叶在用生命起舞;冬夜,雪花飘飘,盘旋再盘旋,那是白雪在用灵魂起舞。  相似文献   

11.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而其中,对古汉语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又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关键所在。在此希望通过对古汉语中同义词的分析,找出它们的部分特点,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对同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的角度对古文字材料进行研究对古文字学、汉语史和古代文献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古文字学的重要内容:阐释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目的之一;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问题是古文字学的研究内容;古文字材料中的语言现象和语言规则是考释古文字的重要根据之一。汉语史研究也不能不利用古文字材料和古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古文字材料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汉语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追溯汉语历史的最重要的途径;古文字本身也是汉语史研究的根据。古文字材料的语言研究是释读古文字文献的基础,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可以明确古文字材料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4.
薛菁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125-131
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教育主要萌芽于奴隶主贵族内部;春秋战国时期法律教育开始兴起,此期私学的产生对后世中国封建历代的法律教育影响甚深,从而确立起了以私家传授法律知识的法律教育模式。汉代中叶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确立,法律教育与儒经教育糅合在了一起,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基本走向。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出现了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迨至唐宋,律学亦作为官学形式之一,取得了与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同等地位,直属国子监。但是法律教育终究未能摆脱对经学的依附地位,法律教育的内容始终以儒学经典为中心,以至元、明、清时期尊孔重儒,法律教育完全合于儒学之中。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律教育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教育的传承,还是对近代法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康熙字典》对:占文的搜罗可谓宏博。全书十二集,列有古文的字头近一千三百个,所收录的古文异体更多达二千二百字。经过梳理,发现它们与字头之间不只是异体字的关系,还有假借、同义换读等关系。在利用《康熙字典》古文材料时,一定要细加甄辨,查明真伪,区别对待这些材料,发挥其在古文字研究中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诗词文化历史的文明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创新,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文章结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国学与古代汉语关系非同一般,古代汉语在传承文化方面责任、作用重大。在"国学热"的背景下,结合古代汉语教学现状,应以汉语的人文性特点为轴心深入改革古代汉语教材,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主导改革古代汉语教学模式,以变奉送"面包"为授以"猎枪"改革教学方法,以重新认识古代汉语学习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为要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激活古代汉语教学,使该课程成为对学生的生活和终生发展有用的课程。  相似文献   

18.
界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一种与古代科学技术联系密切的门类。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化特质,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界画的发展轨迹及历史面貌。这里通过对不同时期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特质的梳理,探讨其对界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目的一般定为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但在目前的新形势下,尤其是对于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学生而言,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应在此基础上,修订为“在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基础上,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分析、研究及教学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古代司法判决及其实践早巳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且迄今仍争论不休。有些学者以不同朝代的材料为蓝本,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依据问题进行了深浅不一的论述;有些学者着眼于中国古代司法裁判的整体风格,对古代司法判决的依据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文章对该学术问题的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将其分为三类进行陈述,并对其进行正反解析,得出了情理是中国古代判决重要依据的论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