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积累、运用成语,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更好地培育学生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之情.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成语教学,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2.
重视语文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先后多次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把语文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把抓丰富学生语文积累作为重点,让学生的语文积累由少而多,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制订一系列完整的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初一上期积累成语,下期积累歇后语;初二上期积累广告词,下期积…  相似文献   

3.
瞿达彬 《教育艺术》2008,(12):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包括“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等等。积累词语是最基本的。积累足够的词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存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词语,丰富词语,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4.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这一文化瑰宝,在许多练习中安排了成语这一训练项目,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成语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像“牛肉”一类的“高蛋白”,如果高年级学生只注重成语的死记硬背,而忽视对成语的意义理解和使用,成语教学便失去了积累运用的意义。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成语教学做了一点尝试,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愿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就必须将教与学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而让语文教学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也是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的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法。成语学习是词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语的学习、识记和运用则是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素养的“必修课”之一。让成语的教与学行走在生活中,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和运用成语的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应的有责任。下面谈谈如何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积累和运用成语。  相似文献   

6.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积累,感悟是在教师指下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感悟,运用是在教师指导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语言积累,尤其注重成语的积累,教材从第二册起单元的练习中安排了"熟记成语"一题,其目的是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发展规律,让儿童在记忆力强时多积累一些语言材料。这些成语或结构相似,或围绕一个中心,或意思有关联。对于这些成语的教学,我们不能陷入逐字理解、背诵解释的误区,应该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儿童了解成语的大概意思,熟读成诵,促进积累。  相似文献   

8.
<正>成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练习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一定量的成语来让学生诵读与积累。低年级每单元安排四个成语,中年级每单元安排八个成语,而到了高年级成语安排量达到了每单元十二个,并要求学生熟记这些成语,理解这些成语。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此可见学生积累成语的重要性。但是许  相似文献   

9.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发挥语文测试的作用,在试题中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考试命题更为科学、合理。一、万丈高楼平地起——重视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语文考试应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情况,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1.语言材料的积累情况。主要考查字、词(尤其是成语)、句(尤其是名言、谚语、俗语、歇后语等)、优美的段落、篇章(尤其是古诗词、古文)的积累情况。如题目:A.三月份,我们学校举办了快乐的读书…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感悟、积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教师要深刻领会新大纲的精神,指导学生认真开展阅读活动,把“读”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积累后还要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积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会交往、学会办事,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11.
蔡烨 《内蒙古教育》2009,(14):42-42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本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它,开发出学生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基于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每个语文园地的“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成语故事”等板块.安排成语积累.了解成语来历。因此,教师可充分挖掘成语资源,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中,积累成语,活用成语。  相似文献   

14.
教会学生积累与运用语言文字,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实践的一个问题。语文学习其实就是“积累”与“运用”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内外积累,把积累到的知识语汇运用到表达中去,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问题。掌握“积累”和“运用”的方法仅仅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养成习惯,做到这些,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在“积累·运用”课的教法上力求有新的突破,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积累·运用五”的教学,其中有个“读读背背”…  相似文献   

15.
成语手拉手     
成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如何寓成语于语文教学之中?如何求得两者的和谐共振?于是,成语系列教学应运而生。现选取其中一例与大家共享。让学生和成语交朋友,就是要让他们不断发现成语的规律性和趣味性,和成语手拉手。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成语大擂台、成语手抄本、手抄报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和运用成语。●“成语大接龙”,即以黑板报为擂台阵地,让学生按学号进行成语首尾接龙,像“栩栩如生—生龙活虎—虎头蛇尾……”(谐音也可)等,如果“卡壳”(一天之内接不上),那么就在个人成语积分中减一分。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忙得不亦…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为了让每一名学生从小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汲取成语的精华,加深文化沉淀,提高语文素养,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成语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学生自主积累成语,学好成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的“积累”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不少小学生能熟练地背出许多成语、名言名句,甚至能背出不少名篇佳作。然而,当他们操纵语言这个工具——需要说一段话、写一篇文章时,却勉为其难,词不达意。分析学生个体语言形成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符春燕 《云南教育》2008,(11):18-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对语言积累的丰富性、准确性和迁移性的把握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一、加强语言积累性的作业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就十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言积累不仅仅是为了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打好语言基础,更是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还要设计一些加强语言积累的课外作业。如学了《和时间赛跑》一文,我布置学生搜集、抄录有关时间的成语、格言警句,学生比较感兴趣。加强语言积累性的作业,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广泛地阅读,主动地吸收,积极地内化。这些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