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官的职业角色定位决定了法官职业伦理的内容,法官是法律的守护神,工表着法律,承载着社会公正使命,除了遵循普通伦常之外,还要遵循普通人或者职业外人士所不必遵守的遵循操守。也正是这些伦理要求,才反映了法官职业最本质的特征,关系与法民职业群体形象,关系到国家的司法职能的正常发挥。法官伦理需要制度化地沟建,更需要法官的自律,使其被法官群体所认同,并且遵循之成为法官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
司法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发挥着"守门人"的重大作用。公正的司法判决不仅需要法官具备渊博的法律知识和娴熟的审判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审判过程中能够坚守法律人的伦理要求。针对我国法官职业伦理现状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法官职业伦理素养提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一、课程说明,法律职业道德,也称法律职业伦理,要了解它的内涵,就要了解三个概念:第一个是关于道德的概念,第二个是关于法律职业的概念,第三个是关于职业道德的概念。具体而言,法律职业道德是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在其职务活动与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社会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法律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4.
当前法官对量刑幅度仅有10%的自由裁量权,而社会伦理则是影响该幅度调整的主要因素,它是民众对是非善恶所形成的共识的集中表达。法官作为社会主体,对社会伦理影响其自由裁量权具有一种本能情结;而法官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属性又要求其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以防裁判擅断,这导致法官纠结于社会伦理能否影响自由裁量权。但实际上情结与纠结本身并无实质冲突,两者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追求公正。社会伦理对个别公正的关注与期待可能性的宗旨具有相通之处,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对具体人性的尊重和关怀。  相似文献   

5.
宋汉林 《教育探索》2011,(2):138-139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群体共同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当前,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效果远不及第二课堂教学的影响深刻,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发挥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主体性作用,增强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促成法律信仰的形成并保持教育效果的连贯和长效.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在第二课堂教学中合理确立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论法官的角色伦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官不仅是公共权力的拥有者和支配者,而且是所有“官”中最具特殊意义的“官”,因其管理的是涉及社会正义之事,是正义的裁判者。因而,法官不仅要具备公仆意识、廉洁、公正的官德,而且还应具备其作为职业者的职业伦理,即刚毅、谨慎、平和。由于法官角色的特殊性,所以应加强对法官道德伦理的制度化培育,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性,并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当是法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一直对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它对于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发展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还有助于培育法律职业群体、净化社会法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在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应贯串于法学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8.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遵循正确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的基础是以彰显法律价值为核心,贯彻教育者和受教育之间的平等,知、情、意、信、行相统一,与法律实践相适宜以及职业伦理教育要适度、适当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官素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如何使我国法官成为法律职业群体中的精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要和经常性的法官考评制度应当逐步健全,这有利于激励法官在审判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为法官个人或群体提供需要改进或变革的重要信息。合理的法官考评机制将有利于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卓越法律人才应该是具备卓越法律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且具有基本的法律职业伦理的人才.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及法律职业伦理评价操作性不强的现实困境下,高校法学教育界过于偏重法科学生专业知识的“卓越性”,而忽视了法科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素质的“基础性”,如此可能导致法科学生“有才无德”的严重后果.为此,应在高校法学专业中开设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提升法科学生传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法律职业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1.
法官惩戒制度在保障法官身份,制约监督法官行为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我国法官法规定了法官惩戒制度很多方面都存在缺陷,我国存在的另一种惩戒法官的制度-错案追究制,因其本身的不合理性应予摈弃,对法官的惩戒应立足于对行为的控制,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并制度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12.
司法理念是法官制度构建的基础,法官制度在设计中应该有系统成熟的理念作为指导,而司法理念的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法治发展的"瓶颈".为了适应现代司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法官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法官和律师同为法律人,有着共同的知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追求,都应该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仅仅是在社会上的分工不同、占据的社会资源不同和表现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了具体差异。法官和律师都要恪守从业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建立彼此尊重、和而不同的司法理念,以自身点滴的言行影响并引导民众学会对法律的敬畏,在每一件平凡琐碎的纠纷处理中学会彼此互敬。也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使已制定的法律得到贯彻执行,并且促进立法进步,才能使“依法治国”最终得以实现,从而真正实现法治中国、法治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法官素质是影响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司法公正,法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相适应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具备相适应的专业性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时法官的职业品格,工作作风,人格魅力也会对司法公正产生影响,所以,提高法官素质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独立审判”是一个重要的司法原则。其实现必须:(一)、重新定位法院与其它国家机关及法院内部关系,以实现法官的职务独立,如重新定位法院与党的关系;法院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法院与立法机关的关系;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法官与审判委员会,与庭长、院长之间关系等;(二)、努力为法官提供职务保障,实现法官人身独立。主要涉及法官的任句、工资、学习、培训等方面;(三)、努力树立法官权威,实现法官本身的独立。法官的权威主要来源于人们对法律、对法官的信任及法官的人格魅力,树立法官权威。  相似文献   

16.
法官不作为有拖延办案、发现罪行不移送、不报告、不遵守程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原因主要是司法腐败,司法权不独立、司法行政化,以及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官的专业素质缺乏。要改革目前的法院行政管理模式,法院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管理;法官的不作为给当事人造成严重损失时,由法院、法官协会先予赔付当事人,进而再追究法官的相应责任;要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官素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法官有进一步查清真实的庭外调查权力 ,以利于澄清审判中的疑点。但这在客观上扩大了法官的审判权力 ,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不当操作 ,损害司法公正。因此 ,应从完善司法理念和规范庭外调查权等方面来健全这项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法官独立审判是司法制度改革的必经之路;我国的法律规定正逐步向法官独立审判的方向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中提出的选任审判长、独任法官的改革要求,是向法官独立审判迈出的积极步骤。法官独立审判有多种运行模式、框架。启动法官独立审判的主要条件是:修改现行法律,明确法官独立审判的制度,完善人民法院的组织法和程序法;重建法官人事任命和身份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法官身份保障制度是司法独立的基础,法官弹劾制度是实现法官身份保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笔者从明确法官弹劾的概念入手。在比较美国、德国、日本三种不同的法官弹劾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有关法官免职制度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实际与他国经验,对于我国法官弹劾制度的构架提出一些思考,认为法官弹劾制度的建立必须以法为据,其实行应有法定的启动原因为前提,以专门机关的实施为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