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7,24(7):125-127
回译在翻译研究领域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我国学者对回译的研究多集中在把回译作为一种检验译文的手段方面。对回译用于翻译教学虽有人提到,但真正进行深入研究的不多。实际上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穿插回译练习,能更加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并有效培养学生汉英语的对比意识,提高他们的汉译英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回译法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被应用于译文的检测以及翻译教学与研究中,也可应用于语言学习,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文章特别提出增强荚汉差异的意识、科学安排回译训练的方法将回译应用于语言学习中.  相似文献   

3.
回译是把翻译成特定语言的文本重新翻译成原语文本。学生是翻译教学的主体,根据回译的根源和学生的感知差异,可以把翻译教学中的回译分为显性和隐性回译。显性回译和隐性回译的划分能帮助学生主动进行批判性思考,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检验和改善译文,发展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4.
所谓回译(back translation),是指将一种语言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之后,再把译文译回到前一种语言。本文将商务英语类文本汉译英时需回译的词或词组分成三大类,并以实例为证,辅以四种翻译策略,以探讨此类文本的一般回译对策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引入回译,不仅是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汉之间的差别,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同时,利用回译进行翻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审视顺译文和回译文,适当的回译联系,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汉英语言的对比意识.  相似文献   

7.
回译在翻译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8.
陆秀英  周灵 《培训与研究》2009,26(9):122-124
回译是以译文为原文的翻译,曾被广泛用来检测译文的准确性以及研究对比语言的特征。除此之外,回译也是培养翻译能力,尤其是提高翻译应试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以及相关检测翻译能力的一些翻译考试,围绕着翻译能力各个方面的培养,着重强调了回译在针对测试翻译能力细节的各种考试中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认为回译训练能够很好地促进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9.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雷鸣 《海外英语》2012,(15):140-141
在非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中引入回译,不仅是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汉之间的差别,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同时,利用回译进行翻译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审视顺译文和回译文,适当的回译联系,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汉英语言的对比意识。  相似文献   

11.
孔子用《论语》之中“恕”来概括其道德标准,通过对此哲学术语的历时性译文对比分析,可以详细观测到各译文差异的潜在原因,在于译者主体翻译阐释过程中,呈现出对“音”,“形”和“义”三个元素的操控.结果发现,中国哲学概念的翻译,其实质是一种创造性诠释行为.  相似文献   

12.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专注于语义的传递而忽略了对美的感知,如此译作很难成为佳译。翻译牵涉到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对语言美质的认识与追求是提高译文水准的关键。本文试以翻译美学思想为视角,来讨论译者是如何运用其审美意识再现原作的形式美和非形式美以提高译文审美效果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张谷若先生从事翻译实践及其译作<苔丝>的分析中,展示张先生作为译者,身体力行、身先示范的楷模形象.认为对众多翻译名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而且可以提高译者自身素养及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吕叔湘的翻译被视为"通俗自然",这不仅得益于其扎实的语言功底,更源于他在翻译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个人习语,其用词的考究和恰当可谓一绝。吕译美国女性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作品《伊坦.弗洛美》最为人所称道,文章将对此译本进行分析,解读吕叔湘在其译作中如何实现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其译作中的对话、句子结构、文章风格等方面,为读者展示语言大师吕叔湘译文的独特魅力和不可超越的传神意境。  相似文献   

15.
"等效原则"是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文本、文化思维方式和译者等因素的影响.追求绝对的等效是不可能的.汉语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时存在可译性限度.因此,译者可以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利用汉英两种语言的共性,使译文尽量"等效",力求"神似".  相似文献   

16.
二元对立论把原作与译作视为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占据主导地位,而翻译则是一个消极的传输过程,处于派生、从属地位,这种观念已经受到多元系统论的挑战,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都对译者的从属地位进行了解构.分析中西方译论和译作不难发现:翻译实践中译者"隐身"的不合理性以及"显形"的必然性.译者的翻译功能在于,译者对原著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最终获得的认识结果(译文)都渗透凝结着译者的主体意识活动,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中的边缘地位,确立译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目的性对其译文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译者的主体创造性对提高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度至关重要;译者的主体限制性为译文设置了底线要求;译者的主体社会性又使译作具有译者社会性的烙印.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论语>译文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以刘宓庆的语言文化信息符号的分类为框架,对《苏东坡传》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专有项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其翻译策略及方法,总结其成功与不足,并随文探讨了影响回译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建议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回译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大学英语写作和翻译一直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的薄弱环节,写作和翻译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培养,讲究"潜移默化",有时甚至依赖"灵光一现"。这些特征常常让学习者感到苦闷,也让教学者一筹莫展。本项目对此开展了行动研究,用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手段探索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途径,并结合数据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分析结果。本文报告了回译练习法提高英语写作和翻译能力的行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回译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旨在提高英语输出能力的回译练习更有其特殊的运作方式。本文讨论的回译是从中文到英文的翻译,阐述回译练习对英文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使命以及实现这一使命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译者的使命是达到"善译"——使其译文与原文"曾无发毫出其间",读者"阅读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善译"的途径有三:在语言层面上采用归化原则;在文化层面则采用异化原则;当译者遭遇"不可译"的情景时,则应以原作的意境为依归,再创造出一个可以与原作"赛跑"的译作,以延续原作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