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网络信息时代兴起的微博、微信已经成为集合多种功能的开放式、互动式、便捷化的网络门户,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渠道,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探索了基于微博、微信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思路,对利用微博、微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载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面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开放德育”这一新理念逐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德育”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增强鉴别、抵御落后思想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从规范日常行为、开展感恩教育、规范计算机网络教育、完善高校远程教育环境几个方面提升“开放德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四色信息”理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媛媛 《现代教育科学》2013,(1):133-136,175
作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构与超越的网络"四色信息"理论,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域。对于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扬红弃黑、取绿去黄的网络"四色信息"理论教育,培养了他们"有困难上易班,有问题找‘博’导"的思维惯性,达到了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又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易班”推广过程中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数字化的生存方式。如何在网络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出创新性实践的重要课题。上海高校"易班"网络社区的设计推出,既为大学生交流沟通、健康成长提供了新平台,更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长点。我们应积极广泛地研究"易班"网络社区对大学生网络生活和网络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面对大学生网络日益"圈层化"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认清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守土"困难、网络结社引导乏力以及教育模式亟待更新的严峻形势,整合现有资源,强化信息监管,提高凝聚力,变挑战为机遇,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知识学习,提升网络信息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心理教育三方面建构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此提升网络渠道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开拓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3G手机网络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开始进入一个以信息的快捷传播为主要标志的微网络时代。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上发展的道路。同时.这种现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信息辨别等方面的新式挑战。高校急需采取新对策,如建设微网络教育平台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社群开展社会交往、获取信息已是常态,大学生网络社群行为呈现出高参与度、高关注度、低活跃度及兴趣多元化等特点。网络社群的发展改变了信息媒介传播的方式,对学校传统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虽然带来更多元的教育技术、更丰富的教育资源等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学生高度个性化自我赋权、教育供给侧信息不对称及信息传递错位等消极影响。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竞争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社群的优质内容输出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社群的吸引力三个方面入手,开展基于大学生网络社群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意检索,它的普及和发展,以及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话”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当代大学生既是网上冲浪的主力军,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想教育的课堂空间拓宽至网络。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责任与网络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针对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认识偏移、情感缺失、行为失德等问题,从学生、学校和社会角度出发,具体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学生培养自身慎独意识、学校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加强网络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必须适应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建立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为此,其教育模式要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是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和引导学生辨识网络信息;教育方法要利用网络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校园网优势拓展思想教育阵地,倡导网络自律,强化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元化的信息不断冲击着学校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由于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重视程度不够,网站建设相对滞后,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层面进入了瓶颈期。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迭起,网络作为最便捷、最快速的信息传播途径,是向大学生传播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扩充和延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需要依托网络信息传输的优势作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围,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在当今社会,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颖的,不断发展的文化形式,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塑造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我们面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必须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扬长避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网络存在过度的心理依赖、信息多元化带来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网络队伍建设与网络管理制度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应从构建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教育;发挥育人功能,强化教育实效;利用网络载体,创新信息服务;加强网络监督,构筑网络文化;强化道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进一步改革高校网络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厘清大学生群体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驱动机理能够为信息时代大学生行为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扩展的技术接受模型,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调查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道德义务、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信息感知均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其中道德义务可以通过身份认同、集体情绪两条途径,影响大学生网络集体行为意向。研究结果进一步探索了网络集体行为演变机制,能够为政府、高等学校合理预判舆情、应对大学生网络治理风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微博以其独有的平等性、内容自由、碎片化、张扬个性等特征,在满足大学生寻求自我发展的需要、拓展师生交流沟通平台、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同时,也弱化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削弱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冲击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引发了大学生网络伦理失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主动采取措施,运用微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形势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内涵、特点及其重要意义,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做好应对工作。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特点,进而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情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相似文献   

20.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网络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体系,该体系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力非常高,深受大学生的认可,但是这种影响并非绝对的积极影响,因为网络文化的复杂性使得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兼具消极方面,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渗透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