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荟 《闽江学院学报》2014,35(4):101-106
拒绝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见现象,但并非所有的拒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拒绝。虚假拒绝在汉文化中频繁出现,可以说是拒绝言语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为了了解邀请真诚与否,顺应汉文化的礼节和习惯,人们往往会在别人发出邀请时实施虚假拒绝。虚假拒绝具有隐藏真实意图、试探对方态度、促进入际关系和谐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姚颖 《文教资料》2012,(3):31-32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是虚假言语行为的一种。在拒绝言语行为中,有时尽管拒绝者拒绝了请求者的帮助或请求,但并非真心拒绝。这种非真挚的拒绝言语行为是虚假拒绝言语行为。这种拒绝是出于礼貌或是关系亲近的人之间开玩笑的一种方式。虚假拒绝言语行为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和非公开性。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交中礼貌性的需要。这种言语行为是与中国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话语策略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或占据有利地位的重要手段.非规约性语用预设正是在言语交际中经常被使用的话语策略之一.笔者将试图阐述非规约性语用预设在言语交际中的几种主要的语用功能:信息功能,行为功能和美学功能;以期能够进一步系统、全面、深入地完善语用预设的相关理论,并提高人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生动具体的言语交际行为也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行为角度研究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从话语功能角度言语行为分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施为性言语行为一般要满足预备条件、执行条件和真诚条件。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对其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燕 《语文知识》2010,(3):91-93
虚假邀请是指出于礼貌的需要或为了达到其他个人目的,说话人发出邀请时并不是真的希望或者不在乎听话人是否接受邀请的言语行为。听话人即被邀请者只有充分理解了说话人的真实意图,才能准确判断邀请的真诚与否,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本文主要是从被邀请者的角度,运用会话含义和礼貌原则等有关语用学的知识对汉语中虚假邀请的真实意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非礼貌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策略中的一种,在日常生活、戏剧话语中常见。Culpeper和Bousfield以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不礼貌原则、回应框架以及相应的非礼貌策略。以《甄嬛传》中的女性人物对话为语料,使用非礼貌策略详细解析剧中人物通过怎样的话语策略触发、传递非礼貌言语行为,阐释非礼貌言语行为在戏剧话语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7.
汉语会话交际中,言语行为标记语在不平等家庭关系中表现出多种语用功能。家庭中强势角色使用的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强调、警告和鼓励的语用功能;弱势角色使用的言语行为标记语具有缓解人际冲突的语用功能,其中包括拉近心理距离的功能和降低意见分歧对立程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虚假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受到习俗或文化背景影响,具有虚假性、共识性、矛盾性、非公开性的特征。汉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源于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性格与汉文化的礼貌准则的影响;英语中的虚假拒绝言语行为主要发生在关系较为亲近的人之间,和"高语境文化"的中国相比使用这类拒绝行为风险较大,主要出于拉近距离,增添语言幽默感,增加谈话趣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吴金林 《文教资料》2011,(19):39-41
本文阐述了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和语用歧义,界定了由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文中运用语用学知识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引起语用歧义所产生的语用功能,并分析了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歧义是遵守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和方式准则,其语用用意也具有关联性。同时,还从关联理论和各种语境因素方面对准确认知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用意,成功实现言语交际,达到交际意图和目的做了解析,提出了可行的理解推理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非言语交际作为人类交际中的一种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定义及其语用功能,分析了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使用非言语交际行为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对改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