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今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1848~1998)。这部开创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光辉著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初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也是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的理论依据。在当年,《宣言》所阐明的基本理论,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确定了指导思想,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历史使命,促使人类思想上发生了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根本变革,彻底扫荡了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喧嚣,为正在战斗中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夺取的伟大胜利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获得的辉煌成就,都是《共产党宣言》基本理论指导和基本实践发展的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2.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玉元瘴教授的专著《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部开拓性力作。该书从经济发展的全新视角切入,按照从微观到宏观,从生产到分配、交换、消费的顺序,系统地论证和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发展思想,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创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而且有利于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发展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导论》一书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而且有助于实践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人民主体思想是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永恒宗旨。人民主体思想中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性、群众史观、价值观和辩证法中,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人民主体思想日渐完备,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强化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视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世界历史时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世界历史性事业。但长期的遏制性环境与自身的主观判断错误,使得传统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非世界历史性特征。非世界历史性所表现出来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使得传统社会主义逐渐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事业也随之陷入低潮之中。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既指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文化力量的看法、观点及理论体系,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文化力量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生活世界的现实场景为依据,充分表达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主体能动力量的发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表达方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述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现代化思想。论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等领域多维度探讨了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思想,揭示了其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历史必然性,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阐述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继承和发展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指明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方向,还勾勒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历史的车轮从“左”的错误轨道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党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遇到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并就此作了许多重要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我们需要的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形态。它以确认和保障民…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人们经常从一些僵化的概念出发,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而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时所运用的科学的方法论,其结果使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挫折,遇到了困难。因此,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我们必须首先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时所运用的方法论。一、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通常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作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基本特征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摒弃教条式地预测未  相似文献   

10.
三、东西方革命的互动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思想,即"共同胜利论",不仅为他们的世界革命中心转移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他们关于东西方革命互动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东西方革命的互动也是以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前提和最终目标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长期的亲密合作中,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固有矛盾,并通过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批判,发现新世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和宽阔大道。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释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若干问题认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的早期思考成为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产生说起,论述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对共产主义思想的表述;指出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它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是它的高级阶段。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首先是什么的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不止是一种学说、一场运动、一种制度,社会主义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一种价值取向提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继承社会主义概念并首先是从价值取向上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投身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终极目的。人们最终也是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评判和选择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角度来考察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理论观点,生产力、分工和交往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大基石。邓小平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以这三大基石为基础,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5.
《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是马克思逝世后经恩格斯校阅过的第一个德文版序言。恩格斯在序言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重申并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序言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于恩格斯着眼于当时德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以鲜明而透彻的语言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性质。这对于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认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由于受到历史条件以及实践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没有科学完整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我国建国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曾预言,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础上的,但现实的社会主义都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率先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农村为突破口的思想。邓小平从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列宁人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人权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思想,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而创立的符合本国国情且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建设和人权保障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在初步考察列宁人权思想总体面貌的基础上,重点阐述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的人权思想与实践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发展所具有的时代启示,以丰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现实前提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他们已经获得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而提出来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前提论述的内在语境来看,唯物史观前提的确立乃是一种视域的开启,它的意图不是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建构提供基本范畴或逻辑起点,而是要将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与之关联的所有物质生活条件都涵括进历史考察的范围,让它们各自的具体存在及其历史性关系在一个总体视域中得以呈现,从而为唯物史观提供考察的出发点和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