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人口受教育程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状况,而且反映其他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河南经济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同全国、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落后,这无疑与河南原有的经济基础落后、人口多、底子薄等因素有关,但河南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人口比重高、绝对量大,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试析唐代以幽州为中心地区人口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蓟城(或称幽州城)为中心的幽州地区,处于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接的特殊地理区位,在社会与民族变迁剧烈、人口流动频繁的唐代,幽州地区在中古时期历史格局变迁的大势中,从政治重心边缘次中心逐渐向政治重心中心区转移,成为对中国历史大局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地区。本文试图通过归纳唐代以幽州为中心人口流动的种种表现和特点,探讨这一地区社会变迁中的人口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河南道又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多种自然灾害使河南道的农业生产遭到沉重打击,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还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动摇了唐王朝在基层的统治。除此以外,自然灾害还威胁了这一区域动植物的生存,并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4.
人口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问题.周口市农村人口状况,反映出农业经济地区农村人口数量过度膨胀、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给农业经济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挑战.要使农村人口适应农业经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逐步改善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5.
唐代前期人口不断增长,至玄宗天宝末年达到顶峰。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出现了剧烈下降,而后伴随着长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人口增长缓慢,而且波动明显。造成唐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的原因很多,但藩镇割据的特殊政治格局,战乱频发,是导致唐朝中后期人口损耗严重、人口数量恢复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藩镇割据导致的战争、灾荒、徭役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耗;藩镇割据导致的人口迁徙流亡、户籍隐漏,对人口数量的"名义"损耗也有相当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唐代安徽地区农业经济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劳动人口的增加,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粮食生产的发展和经济作物等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几个方面,使安徽地区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冯丹 《地理教育》2008,(1):24-24
“人口的变化”是地理2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对于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教材首先用“世界60亿人口日”和“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让学生感性地了解世界人口现状,简单扼要地提出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并从时间维度上阐述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特别是读图思考题里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前后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将这个观点强化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江陵地区在唐代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唐中后期其经济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文章将对唐代江陵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该区粮食生产状况、农业经营模式等进行全面地探究,以更好了解唐代江陵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特征,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问题是农业为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周口地区农村人口状况 ,反映出农业为主地区农村人口的特点是 :人口数量过度膨胀 ;人口素质偏低 ;人口结构也不合理。这种人口状况给农业为主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面向 2 1世纪 ,要使农村人口适应农业为主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逐步改善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0.
豫东地区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数量大,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推动豫东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诏国自649年建立大蒙国,亡于902年,历十四王,254年,几乎于唐相始终。南诏与唐关系密切,除和平时期的遣使入贡学习之外,战争也多次发生。但纵观二者关系,和平交流占主流,战争区域在西南一隅几乎未跨出四川地区。笔者认为,除与南诏实力相关始终不敌唐以及在和唐长期接触中,对唐先进文化的向心因素之外,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明初崇唐诗风日益高涨,推动了高棵的《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出现。他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以四唐为依托,把唐诗各体还原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以盛唐诗歌为正声作为阐释唐诗“正变”的依据,构建了其自足的唐诗学体系。但是他毕竟不能完全脱离自己的文化环境,其“正变”观在影响有明一代唐诗学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禹州市为河南省重要的古陶瓷产地之一 ,是宋代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故乡。作者历经十年的考察 ,在禹州市苌庄乡发现唐代古瓷窑址 1 5座 ,是河南全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瓷窑群。最可喜的发现是每座瓷窑都兼烧唐花釉瓷 ,它不仅说明禹州是唐代花釉瓷的发祥地 ,而且也为研究钧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窑群实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两汉、三国、唐代巴蜀地区三次开发的不同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效果,总结了汉唐间巴蜀地区开发的历史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对我国的西部开发,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河西的地域观念在唐代发生了变迁。唐朝前期的河西是指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即今甘肃西部及青海北部地区。但安史之乱后,河西之地逐渐没入吐蕃。随着唐廷对收复失地的无望,河西在地域上的界定随之发生变化,转而指代旧关内道北部的内地,即今山西、陕西间黄河以西地区。  相似文献   

16.
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既有单纯的包容,又有主动的吸取。其兼容并蓄的开放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亦非尽善尽美,而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唐代是河南文学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河南籍作家如林,大家辈出,作品异彩纷呈。通过对河南籍作家群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发现作家群体生成的一些特征,一是时间跨度上始终呈现强势分布,从初唐到晚唐五代作家数量多,但不均衡,以盛、中唐居多;二是地域性明显,作家主要集中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优越政治经济条件的洛阳和郑州;三是有着明显的家族承传性,有些家族产生多位甚至几十位作家。文士籍贯为我们考察地域文化生成和特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物。  相似文献   

18.
刘宋监狱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狱史研究历来作为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受到学者的重视,但南朝刘宋时期的监狱状况至今未有学者专门撰文论述。刘宋时期的监狱除了因袭魏晋以来的旧制外,不论在监狱的设置和监狱制度的制定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并对唐代的监狱制度产生过影响,成为了唐代监狱制度的来源之一。因此笔者试图主要依靠《宋书》和《资治通鉴》的相关材料,勾勒出刘宋时期监狱的大致的轮廓,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继承了唐前诗歌加工历史素材的手法,掌握了将史与诗融合的有效方式,或按史书所载史料提炼历史素材,或超越史书史料生发想象。善于选择浓缩式想象、联缀式想象、填充式想象、换位式想象、虚构式想象等处理历史素材的诗歌想象技巧,对史料进行细微的剪裁、加工,创造出诗歌的历史意象及历史情境。这体现了唐诗在文体方面融合历史的多样性技巧探索,证明唐代诗人大大超越了他们的前辈。  相似文献   

20.
秦、汉农业移民的进入使内蒙古草原的人口形势开始发生变化,而从清末和民国时期起内蒙古人口数量才有了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建国后内蒙古牧区人口变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7年到1957年,人口增长主要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1958年到1986年主要以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原因导致的人口的机械变动为主;1987年至今,根据为数不多的统计数据得出结论,牧区人口增长以人口的自然变动为主。以各种名目进入牧区的大量流动人口,由于其较长时期的居住及不同于牧区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生产方式,给牧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