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五四”时期的成就应为最高,影响应为最大。从现实关怀、人间真情、散文意境、散文构思及其语言几个角度去解读朱自清的作品,阐释其散文艺术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记游类散文、说理类散文都是各类散文中的典范,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真”、“美”、“散”的审美特征可以映照出中国现代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再论:“散文情感”——“大散文”情感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散文文本特性,应将“散文情感”这一概念纳入散文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视野,并将其运用于当今散文批评,以此为切入点,对当今流行的“大散文”口号及创作进行情感批判,可见出这是中国散文家潜意识中由来已久的“恋大”心理的反映,是散文情感的“泛意识形态化”,散文创作观念要更新,散文家务必要自觉甄别和确定自己的情感定位和取向,抒发一种以现代意识为底色的“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一个主要由安徽桐城籍作家组成的散文流派逐渐崛起于文坛,它吸收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师法古文的精、气、神,倡导散文的“义法”与“义理”,致力于自身的散文创作,这就是桐城派。桐城派人数之多,其散文创作的声势和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鲜见的,以至于时人发出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慨叹。  相似文献   

6.
魏际瑞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在散文理论上主张“以情为本”、“注重气势”、“文主平实”,在散文创作特色上表现为“文以法胜”,他的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在明末清初有较大影响。对揭示“宁都三魏”与“易堂九子”散文理论及散文创作的丰富内涵,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概念不同于古典散文概念.中国现代“散文”概念是狭义的,它是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以真情实感、自由形式、“诗性智慧”及“美妙多端”等作为文体属性.狭义的“散文”概念把“文学性”与“文体性”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散文”概念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经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在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平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受信息化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散文创作体现出作者理性思考的成分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理性思考渗透甚至贯穿全篇的现象出现在反映各类题材的散文中,与以往哲理思想多出现于题材涉及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散文创作相比,如今凸显理性思考的散文呈“扩大”“张扬”的趋势,即本文称之为“理性散文扩张”,具体体现为思想的“扩张”、思维方式的“扩张”、“领地”和“体式”的“扩张”。这一新特点将影响散文理论的新建构。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中国新时期的散文革命家。他对中国当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启导与创作实践上。本文侧重探讨贾平凹在理论上对中国当代散文发展的贡献。这种贡献,不仅在于澄清、矫正了中国当代几十年来关于“散文”的种种错误演绎,还在于他结合了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贾氏散文理论”。他一百多万字的散文作品,是他这种理论的尝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1.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散文中的自然段可以称之为散文段。散文段有一般与特殊之分。一般散文段含句组段与句子段两种,其中句子段又包括复句段与单句段。特殊散文段实为散文段形式的借用,在结构上缺乏完整性。它们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具有明确语法关系的特殊散文段,包括小于句子但有明确语法关系的散文段与难于明确其自身性质但有明确语法关系的散文段,其中小于句子的散文段又包括词语段与分句段。其二,难于整体上进行语法分析的散文段,包括小于句子但缺少独立性的散文段与大于句子但缺乏完整性的散文段。散文段可以创造整齐美,创造变化美,增加诗歌色彩,强调所要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刘绪源的《今文渊源》承续了周作人对审美价值倚重的散文批评理论,他从"为文"和"为人"两方面对白话散文的源头进行了梳理,在"谈话风"中寻找"文人"和"文心"。因此,刘绪源对有"我"、有趣味的杂文的提倡,实际上是对"五四"文人生存样式的追寻。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范式,《今文渊源》呈现了刘绪源欲"以散文的形式表达学术思考"的努力;长期的编辑经验和儿童文学研究经验为他的"白话散文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书写方式。  相似文献   

14.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以其较为精当完备的选文、精辟的评论和谨严的注释成为清中期以后学习古文的畅销选本,对桐城派古文标准的确立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步瀛选注《唐宋文举要》显示出对《古文辞类纂》的借鉴与吸收,也表现了高步瀛对姚鼐文章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易堂九子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在明末清初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易堂十三文选》、《易堂九子文钞》等散文选本对易堂九子气节文章的推扬,对于后人了解易堂九子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乾嘉时期是清代骈文理论和创作的高峰期。在和古文对举的话语建构中,乾嘉骈文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系统;另一方面促使了自身文体的独立。不管是与古文求对等地位、争文章正宗,还是主张骈散交融、奇偶不拘等,都反映了此时骈文理论的繁荣。之所以求对等,是因为骈文不是齐梁道弊文衰的产物,经史典籍中俪辞已经肇兴,先秦两汉文章中也多对偶,韩愈对骈文的批判根本不能成立;自然事物多为奇偶相生,甚至非偶不成,文章体制自然可以骈散并立,并驾齐驱。而争正统则是在乾嘉骈文繁荣的背景下,有些文士不满足于仅仅和古文求对等,而是彻底颠覆古文文统,将骈文视为文章正统,古文根本不是"文",是子部杂家之"语"。这就大大冲击了唐宋以来的古文文统,颠覆了唐宋以来普遍认同的文章正宗的地位。而主张骈散交融,以文意和文气为旨归,则是嘉庆末以来,随着汉宋学术的交融和对骈文、古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后,文士文学思想成熟的结果。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将会对深化清代骈文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春秋》具有重要的贡献。它不仅开创了历史著作的新篇章,确立了叙事散文的基本规范,而且也确立了叙事散文特别是史传散文在叙事上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不仅叙事艺术特点鲜明,而且语言运用上的艺术原则和艺术技巧对后代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它既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叙事散文之祖。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唐文坛重要人物,陆贽对六朝以来的骈文形式进行了改革,"骈中求散",努力改变六朝以来文章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现象,将繁复的骈文化解为简单的骈文,改变了原来六朝骈文"抽黄对白"的局面,不再追求辞藻的华美,代之以一种平易朴实的语言,继承并发展了六朝骈文以来的"潜气内转"的传统,将文章的气势一以贯之,成为新型的骈文。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散文思潮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20世纪散文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散文思潮的发展与人的心灵发展相一致,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涨落起伏,这一过程始终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相伴随。在思想解放、个性自由发展的时代,抒发内心情感的散文就得以较大发展;反之,在个性被压抑、人的理性之光被遮蔽的情况下,散文的发展就会被抑制。五四时期和20年代,人的意识的觉醒成为散文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因,这一时期的散文体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强烈愿望和丰富的个性色彩;30、40年代散文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作家投身社会现实的热情决定了散文由关注内心向关注社会生活转移,同时,表现为文体的转型,即抒情性作品的弱化和杂文、报告文学的兴起;建国后前十七年,时代“大我”和集体意志淹没了个人情怀,最终导致“自我”的彻底遗失;新时期散文在较为自由宽松的时代氛围中重现丰富的文化个性,形成多种散文形态共存的多元对话局面,散文因此迎来真正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散文文体发展及其文化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散文文体发展路向与人的心灵发展是相一致的。它的总体格局是多元共生的。在散文的各种亚范式中,最充分反映其内在特质和艺术水准的是抒情性艺术散文;它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起伏,而这一过程又始终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相伴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