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作为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载体和实质支撑,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合理的能力结构和基本的公民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科技大学鼓励教学与研究的创新,力求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开阔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探求精神以及公民意识。通过核心课程项目的开展,香港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在教学理念、组织机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富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对内地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英国是世界通识教育模式的两种代表,通过对其高职通识教育的研究,探究其同与不同,为我国高职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高职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职业人与良好素养合格公民;通识教育是应知与应会的“成人”教育;通识课程设计而非是基础课程的简单删减或调整。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高校积极开发和实验"主动学习教学法",以确定哪些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通识教育目标.其中,"回应历史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以扮演角色的方式参加一种或多种根据历史情境精心设计的游戏,有效地实现了以下通识教育目标:合作学习能力、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价值观与移情、公民参与能力和全球化的视野.该教学法不仅成为21世纪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一种创新途径,而且对我国现阶段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理念与内容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前通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将成为现代大学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有力途径。跨学科综合型通识课程的教学必须推行注重基础性问题的补救、人性和全面素质教育、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理念,课程组织要强调内容的跨学科或超学科性、知识体系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并体现科学人文观。强化学生学习独立性、创造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大学地理通识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地理素养及公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方位"通识"的课程理念,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遥感区域"建设为例,论述了课程目标、内容结构、网站开发与教学管理建设,并对课程的发展作了规划与设想。  相似文献   

6.
通识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近年来的实践并未改变通识课程"不通"的现状,其症结在于以专业教育为本,通识课程只起点缀、装饰作用。事实上,大学培养的首先是本科生,是以人和公民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然后才是专业人才。以人和公民的发展为目标的本科生教育是由通识课程支撑的通识教育来完成的;进而再以"通识"的素养去判断、选择、追求自己的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以通识课程质量评价为目的,探讨基于课程性质的质量评价工具的设计。通过基于学习体验的问卷,对S大学的通识课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收获的直接因素;教学质量与学习收获之间存在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学业任务可以正向调节学习投入,同时影响学习收获。据此提出改进通识课程质量的建议:从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及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多途径提升学生有效的学习投入;正确处理学习方式转变与学业负担之间的关系,科学设计学业任务,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打造通识金课,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公民"。实施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鉴别性特征。强化通识教育办学思想、把握胜任力科学内涵、做好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改革与管理、重视师资培训是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针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下降和公民教育被忽视等问题,美国学术界出现了加强研究型大学公民教育的新要求。美国研究型大学响应这一呼吁,开始在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中加强公民教育内容,并通过参与学校共同治理、基于社区问题的研究、服务性学习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和公民品性。美国研究型大学加强公民教育所采取的措施对于我国大学开展公民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国际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对美国和中国代表性高校的相关通识课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高校不仅在不同通识课程领域目标中明确了对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理解能力等国际化素养的要求,而且相关通识课程模块在整个通识课程体系中的占比也比较高。而且海外学习/实习项目、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等非正式通识课程内容也更丰富;相较而言,中国大学通识课程存在国际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不具体、课程内容比例偏低、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源于古代西方自由教育,是一种博雅素质教育,旨在培养负责任的公民。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上都存在问题,为了加强通识教育,有必要设立通识教育的实施机构,改善课程设置,并提高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2.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历经十年,改革之初分成三个阶段:建立制度、目标评估、精进深化,接着进行教学成效评鉴与检讨。在此期间,规划了通识课程八大领域,以三级三审制度确保课程质量,同时建构教学助理制度,引导学生之自主学习与课程深化。近年来更扩大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持续推动深碗课程、共授课程、翻转教学等创新教学,以达致通识教育之实质教学成效,并改变学生对通识课程之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3.
学习迁移和通识教育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基于学习迁移规律设计通识课程要运用四个教学策略:知识结构化、教学环境创设、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及意志培养,这四个策略相互联系对通识课程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两大支柱工程之一,网络通识课程是网络课程与通识教育的整合,具有远程教育的基本特性。研究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理论,分析了网络通识课程实施要素,构建了网络通识课程实施的结构模型和过程模型。最后,通过网络通识课程实施案例对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网络通识课程实施模式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5.
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与教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课程是教育学生的主体媒介,而公民和道德教育的很多内容基本上是认知、理解、解释、判断等智力活动。我们所研究的美国大学的课程案例,把道德和公民教育都结合在整个本科学习的经验中,既在通识教育里面,也在专业教育里面。同时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美国大学道德和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通识视域下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满足现代社会要求的合格“公民”与“全人”,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因此,在现有05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通识教育体系下“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程教学的有益经验,从经典文献入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论教学;从“问题意识”入手,拓宽通识教育口径;从实践环节入手,切实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我国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习产出(Outcomes-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的理念,课题组开展了"哲学与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改革与实施,重点开展了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评价的多元化、采取激励机制赋予教学动力、学生反馈来反向设计教学互动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中引入"设题—研讨—分析"型教学,同时保障体系中采取激励和退出机制,最后通过不记名式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分析和指导教学内容优化等,这对进一步完善通识课程的教育、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都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A0):96-97
目前为培养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都开设通识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要作为一门学生喜爱,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习方法和思辨能力的课程,面临很多挑战和难题。作者通过对长期开设的"大学德语"通识选修课程进行研究,发现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改进方法并尝试推广到此类通识选修课中。  相似文献   

19.
服务学习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遍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整合了大学生的学术学习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公民责任感。南佛罗里达大学、阿尔伯塔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是国际知名高校实施服务学习教学模式的典范。这三所大学的服务学习教学实践体现了国外高校服务学习的一些共同特征:与课堂的学术学习紧密结合、学生与社区共同受益以及培养学生以批判反思能力为核心的各项综合能力,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通识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首尔国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博雅教育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梳理与评介,分析了其通识教育课程、学习基础课程以及核心课程的实施与相关的教学和课程管理措施,指出了其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选课与学分要求、教学模式与考评规定等方面的实践中值得我国高校学习的方法与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