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第一次国共合作曾在中国现代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对于这次国共合作的建立,身为共为国际执行委员会派驻中国的第一位代表的马林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弄清这个期间马林在华的活动,将有助于开展对共产国际以及苏俄同中国革命开始阶段关系历史的研究,产此,本文愿对马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作些初步探讨,就教于万家。  相似文献   

2.
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面对内忧外患的处境,采取了积极的对华外交政策。苏俄对华外交政策经历了一个由联合吴佩孚到联合孙中山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使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成为加强苏俄同孙中山联盟的决定环节。经过多方努力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建立,然而由于苏俄对中国革命的实情不了解,过分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因而注定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结局。通过分析苏俄对华政策的转变,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国共合作。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但是,共产国际的帮助对这次合作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共产国际东方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共产国际决定在中国实现国共合作的战略性决策,主要是依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制定的。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在中国国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之际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指导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另一方面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并实际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然而它在向中国输出民主革命的同时,也暴露出以苏俄利益为中心的“大国沙主义”倾向,并为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马林作为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曾三次来华,在帮助中国共产主义者创建共产党、开展工人运动、推动国共合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他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错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时宣布“本人原为第三国际共产党员。”他实际上负有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角色。在北方直接和苏联驻华大使联系。李大钊在中共党内,在国共合作中,在吴佩孚、冯玉祥与苏俄的联系中,李大钊是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理身份。当时苏俄对在中国建立红色政权投入很大,包括军事援助。苏俄最早任命的5个元帅,其中两个被派往中国,加仑将军是其一。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曾拥有最高和最广泛的权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同样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是合作破裂主观原因中的主导因素。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在理论与实践上指导的失误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犯右倾错误,对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未能进行有力回击、坚决斗争,致使国民党右派分裂国共合作的阴谋*得逞,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破裂。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左派与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志斌70年前,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孙中山、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曾为之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谁也不能否认,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出力甚多,功不可抹。然而对国民党左派与第...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从形成到破裂 ,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无不与共产国际有关。本文重点阐述和思考共产国际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弄清这一问题对研究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凭借独特的信息渠道,大量报道了有关日本帝国主义的信息.内容涉及日本的侵华暴行、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国民党的对日卖国政策及群众抗日斗争等方面.《红色中华》作为党的“喉舌”,负有特殊的政治使命,涉日报道必然存在一些不足,但与其卓著的功绩相比,这不足为人诟病.  相似文献   

12.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3.
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俄和共产国际为摆脱孤立的局面,在中国实施其东方战略,采取的方针是北联吴佩孚,南联陈炯明。其初衷破灭后,在联合对象上才进行转向,加速了联合孙中山的步伐。这段历史是苏俄和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实质关系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苏维埃革命和苏维埃运动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共先后实践的两个革命模式,影响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从苏维埃革命到苏维埃运动的战略转变,中国苏区有了大发展。苏维埃运动战略没有放弃以城市为中心,中央苏区的进攻路线导致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6.
全面抗战初期,基于维护其远东安全、避免东西两面被夹击的国家利益的需要,苏联在处理与中共的关系上,一方面从道义和舆论上大力支持中共,另一方面,却拒绝在军事物质上援助中共,而且,片面地要求中共“团结”、“服从”国民党,甚至要求中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以保持中国抗日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后,地处亚洲腹地中俄“夹缝”中的蒙古国摆脱了苏联长达近70多年的控制,其独特而重要的地缘政治经济价值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各大国和地区力量博弈的焦点之一。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与中俄特殊的历史关系使其对外关系调整必须首先考虑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与此同时,蒙古为了平衡中俄所带来的“压力”又积极地发展与“第三邻国”关系,美日及一些西方大国出于不同的战略目的接踵来到这片觊觎已久的土地上。蒙古国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变化为中国北部战略安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变挑战为机遇即成为中国对蒙政策的优先目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俄罗斯恐怖事件频发,民族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自古就存在大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苏联成立后苏俄各届政府又奉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冷战后国际上的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鉴于此,要缓解俄罗斯的民族矛盾,就要坚持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对于某些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的分裂活动,要坚定不移地打击,并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9.
1927年在国民革命分途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处于激烈、动荡的环境中,在没有成功或成熟政权建设经验的前提下,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推动了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也为中国特色的红色政权提供了借鉴。但中国革命的胜利最终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