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温暖 《家庭教育》2002,(9):10-11
著名词作家张俊以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其父张荣久是个作家,一生酷爱写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据吉林省红学家陈景河考证,其母富桂兰同曹雪芹有亲缘关系,因此,张俊以血管里也许流有大文豪曹雪芹家族的血液。高中毕业后,张俊以在家乡做了一年代课教师,就离家出去闯世界。从1985年他为当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写了第一首歌词《贺年卡》以来,10多年间,他写出了《奥林匹克风》、《奥林匹克情》、《奥林匹克梦》、《永不分开,世界的爱》等1000多首歌词。张俊以是怎样成功的,他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呢?近日,笔者采访了张俊以的父亲张荣久,得到了张老先生成功教子的六字秘诀。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提起1994年第五期的《音乐生活》上,年轻词作家、《词刊》特约编辑王晓岭提出了一个严竣的问题:专业词作家的出路何在?他指出,许多作曲家已不再寻找专业词作家的词了,他们或自己作词、谱曲、演唱,或转向音像世界寻找感觉,为电视电影谱写主题歌、插曲,或搞音乐沙龙成立演唱队自己闯天下;一大批专业词作家因而被冷淡了,专而无所作为了.王晓岭把问题尖锐地摆了出来,令我吓了一跳,觉得这确实是个问题:词不能谱曲,将变成拐脚马,难以奔驰,难以入世,词作家也就潇洒不起来.怎么办呢?晓岭的文章主题专一,他没有展开来议论.另一位词家兼《音乐生活》副总编的耿大权,在《感谢小雨》一书的《后记》中,对歌词的性质和前途,说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3.
人可以创造奇迹,人却无法创造出任何的神绩。著名文学评论家韩梅村教授在《张俊彪论》一书的开篇第一句就写道:“在当代中国文坛上,张俊彪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他这样写,主要是对我的苦难经历的熟稔,对我的写作动因的理解,以及对我孑然一人上路的喟叹。这也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刘俐俐教授在《理论视野中的作家张俊彪》一书的绪论中写下的这样的一句话:“……这样,张俊彪就将自己与新时期的一个个文学潮流拉开了距离,他自己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学潮流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秘诀三:敢闯从上初中开始,张俊以的闯劲就露出端倪了。他总是不停地寻找机会表现自己。虽然还是个毛孩子,阅历不深,张俊以有时表现得很猛浪,但作为父亲的张荣久却喜上眉梢,他从来不劝儿子稳重一些,成熟一些,他觉得,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才,有没有闯的精神非常重要,只有敢闯,才能展露、激发一个人潜在的才华,才能激发一个人向往成功的雄心。张荣久觉得,一个人如果有了成功的想法,他几乎就成功一半了。基于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思想,张荣久总是对张俊以表现自己的行为投以赞赏的目光,给予很好的评价、鼓励和帮助。张俊以上高中三…  相似文献   

5.
最初结识张俊,是在十年前的省骨干教师培训、小学科学教材培训等活动中,那时的他二十多岁,谦逊憨厚,不多言语,偶尔发言却颇有思想。较深入地了解张老师,是一次有机会到华罗庚故乡——金坛,参与他们的一个小学科学专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中,张俊执教一节研讨课,课题是四年级的《物体的运动方式》,其中有一个片断颇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6.
在陕西的音乐界,有一 位优秀的词作家,他就是现 任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 席、《音乐天地》常务副主编 的尚飞林。他的作品已有三首入选全国中宣部的“五个一”工程奖。即:《黄河从我身边流  相似文献   

7.
李金发是将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来购“第一个人”①。他以其《微雨》、《食客与凶年》和《为幸福而歌》等三部诗集,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被公认为中国象征派诗的开创者。然而,他的《微雨》等三部诗集均创作于他留学法国和德国期间.1925年回国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情况究竟怎样?在当时的诗坛上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1923年2月,李金发在德国柏林编定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三个月后又编定了第二本诗集《食客与凶年》。他将这厚厚的两本诗稿一并寄给在国内文坛上声望正盛的周作…  相似文献   

8.
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是诗歌艺术的峻岭。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  相似文献   

9.
1996年暑期,我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一次文学研讨会议上结识了辽宁省葫芦岛渤海造船厂一中校长陈志雄先生。这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校长将他多年来所写的杂文、教育随笔和诗歌分别整理出来,于1999年以《三叶集》的总书名出版,其中《绛帐集》是他教育随笔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老子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已超越国界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这些成就却掩盖了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建树。在1983年北师大出版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就根本找不到老子的名字。有的书中甚至称老子为绝学弃智,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事实上,老子是以其哲学思想即‘“道”为指导,以其政治上“至治之极”的理想邦国为蓝图,以当时的统治阶级亦即他认为的“圣人”、“士”等为教育对象,以其所著《道德经》为教材,提出了统治阶级自身修养的要求和治理国家的办法,从而否定了奴隶社会中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在政界叱咤风云,是维新派的一员猛将,而且在学术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他一生著述丰富,以其56年的有限生涯,创作出数以千万言计的作品,仅收入《饮冰室合集》的就有1400余万字。涉及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人们在广泛关注他辉煌成就的同时,往往对他的成长过程也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2.
我读韩少功的小说,深以为有一种意蕴和气韵弥漫其间,这便是他小说的精神性存在,触及人类生命的问题,命运的问题。这在他的小说中皆一以贯之。早期的成名之作《月兰》、《西望茅草地》已露端倪,至《爸爸爸》、《女女女》渐入佳境,《马桥词典》是更上层楼了。在《马桥词典》中,少功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深途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将小说当作词典来写,即以词条及其解释的结构,讲述了在马桥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美好传奇的故事,读来兴味盎然,发人深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所写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一部人心史…  相似文献   

13.
正翻开今年的《儿童音乐》杂志,几乎期期都有一个名字,或是他的歌词,或是他作词的儿童歌曲,而且曲版和词版常常同时出现。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教育局干部,儿童词作家崔增录。一首《班主任》,走进全国中小学校园在网络上搜索崔增录的《班主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这首词本身就已经走进了全国许多中小学的校园网,走进了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微博。自然,这首词也引起了全国几十位曲家的注意,并插上了音乐的  相似文献   

14.
东汉著名学者应劭以其学识渊博而闻名后世,其著作《风俗通义》、《汉官仪》是我们研究汉代社会制度、生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应劭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学、识兼而有之的史学家,他与他的史学著作在中国史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批作品的相继发表,作为80年代新潮作家代表的余华逐渐开始了他的转型,他的小说开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文坛上。余华迎来了他创作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是他小说理论转变在创作上的  相似文献   

16.
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其无与伦比的悲剧美震撼了无数读者。在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在感官上的交织使他的小说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感。在他众多的感官描写中,尤以声音和色彩的使用对其小说悲剧效果的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以《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小说中的言语文本为基础,依靠小说文本中对声音和色彩的运用分析,探究声音、色彩背后的萧条与荒凉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7.
张俊刚是河北省清苑县赵庄人,1988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影楼当摄影师。一次,他在公园为一对新人拍摄外景时,捕捉了两只翩翩起舞的美丽蝴蝶。张俊刚将那两只蝴蝶标本送给了女友。谁知,女友特别高兴,把那个标本当宝贝收藏了起来。后来张俊刚就经常自己做一些蝴蝶标本,亲戚朋友也都纷纷向他索要挂在家中作  相似文献   

18.
1883年12月旅居巴黎郊外的屠格涅夫,缠绵病榻中写下他最后一篇散文诗《我的树》,从而完成了《爱之路》这一曲辉煌的生命与艺术的绝唱。在近半年世纪之后,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以同样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在人生路上的忧愤和苦闷,这就是鲁迅和他清绝峻丽的散文诗集《野草》。屠格涅夫和鲁迅,这两位真诚的艺术家都以其独特而细致的内省记录了心灵探求的轨迹,但同样的人生忧郁和苦闷却由于他们的时代生活、世界观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迥异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这就是《爱之路》与《野草》。  相似文献   

19.
九年级语文上册小说《心声》主要写学生李京京主动要求在公开课中朗读小说《万卡》,而程老师以其声音沙哑为由拒绝了他,但在公开课上他仍然要求朗读并获得了成功。而李京京的朗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走进了作品,从中寻找到真实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读了张俊同志写的发表在《语文函授》一九七七年第八期上的《〈捕蛇者说〉中的几个文言虚词》一文,我们深受启示,为了互相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想就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谈点看法。关于主谓之间的“之”字的用法,张俊同志是这样论述的:“‘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其成为复句的一个分句。”主谓之间用上了“之”字,作为句子的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