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左传》以其翔实的史料,对《春秋》进行了解读,详尽地阐发了《春秋》所反映的“礼”。使后人得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春秋》,我们透过《左传》中“死”族词,也可以窥见其所反映的周代礼制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左传》中对春秋贵族的葬礼和丧祭礼多有书及,尤其对落葬礼仪中的饰棺墓圹、出殡改葬、陪葬人殉、升(降)级葬,对葬后祭礼中的虞、卒哭、祔、祥、禪、禘等都有所涉及,这些记载不仅再现了春秋贵族崇隆威仪的葬礼和繁缛持久的丧祭礼程式,同时也折射出了隐于丧葬礼俗之后的当时人们的灵魂不死、等级、宗法、孝道等思想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4.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群博士的最新力作《左丘明与〈左传〉》一书严格遵循了学术质量、文化品位和普及大众相结合的撰写原则,力图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左丘明的生平和《左传》一书的思想倾向、创作特色和文化价值,阐述《左传》这部上古文化典籍对中国经学、史学、文学、军事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使读者对左丘明其人其书有一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左传》作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礼乐文化资料,显示出当时礼乐文化所达到的卓越水平。随着春秋后期宗法关系的变化、政治秩序的衰朽,中国社会逐步步入“礼崩乐坏”的时代。本文以《左传》提供的材料为依据,从礼的重要性、礼仪之辨、礼法之争、从礼乐到礼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春秋后期“礼”的危机和演变。  相似文献   

6.
“死”辨     
《殽之战》中“其为死君乎”,课本注为“难道是因为死了国君(就违背他的心愿)吗?”这个注释错解了“死君”之义。在先秦时代,对“死”的称呼是很讲究等级的,不能随便乱称呼,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称卒,一般平民死才称死。晋文公是诸候王,怎么能称其死为“死”呢?“死君”应解为“忘记先君”。《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中  相似文献   

7.
《左传》一书使用联珠数量和种类之多、艺术水平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其所取得的杰出艺术成就影响深远,以至在史传散文中形成了积极而广泛地运用联珠的修辞传统。为此,对《左传》联珠格运用情况予以深入研究,无疑将促进我们对《左传》语言艺术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为死君乎""可谓死君乎"的"死君"之义,大致有晋人杜预和清人王引之两家之说,今人祖述杜王而未得确诂。据《春秋》三传用词体例和《左传》文意推敲,可知"死君"即"死君命",意为"效忠君命"或"效死国君"。"其为死君乎"是"难道算是效忠国君吗?""可谓死君乎"是"可说是效忠国君了吧"。如此训释,文从字顺不致歧解。  相似文献   

9.
<正>《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它不仅在史书领域独树一帜,而且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记事和善于写人两个方面。《秦晋淆之战》作为《左传》中的杰出篇章,非常典型地、完整地体现出《左传》的艺术特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晋淆之战》就象一个《左传》艺术的“微雕”,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放大”——对它的写作艺术进行一番剖析和探讨,就可以更为清楚切实地了解《左传》在叙事、写人两个方面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左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丰富的祭祀活动记载为研究古代的祭祀提供了可靠资料。试对《左传》中的祭祀及其祭祀活动体现的祭祀观念作了初步的文化考察,从一个侧面呈现出古代礼文化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福建长汀古城和湖南凤凰古城在资源等方面具有很多类似性,凤凰古城凭借其区位优势、开发条件、独特的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等使古城旅游独领风骚,也为长汀古城的古城旅游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借鉴凤凰古城旅游成功经验,创新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突出古城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才能提高长汀古城旅游的档次和品位,使长汀古城成为对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古城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3.
国民阶级的晚出这一见解是侯外庐先生在进行亚细亚的古代与古典的古代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来的。国民阶级就是雅典的公民,雅典的公民在进入文明时代时就出现了,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氏族遗制保留在文明社会里,氏族旧人执行了新的社会任务,所以国民阶级(显族、国人)迟至西周末和春秋时期才出现,国民阶级的晚出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距今七八千年以前,我国的人文初祖伏羲、神农画八卦,创《连山易》,开古代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之先河。继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乃至夏禹和汤武文王之世,代代相传,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了中国科学,使中国古代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最早登上了世界科学的殿堂。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的辩证思维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术的推算;从八卦阴阳对立转化及其卦象推算而产生的10进位制和二进制算术,都是中国对世界科学做出的最早、最辉煌的伟大贡献。特别是二进制算术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于今天发展计算机技术,保持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古民居构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何为后人守住"历史"?如何解决古民居保护中"资金"与"民众参与"问题成为破解"瓶颈"的关键。文章以徽州古民居保护的实施过程为例,通过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居民与古民居保护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古民居保护强化制度创新与民众参与,并进行融资渠道的拓展,强调将古民居与其管理者、所有者、参与者纳入共同保护的平台中。探求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保护正在消亡的徽州古民居。  相似文献   

16.
贵州少数民族《古歌》中 ,不仅蕴含有丰富的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的资源 ,而且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在关于世界形成的问题上 ,认为“气”、“风”、“雾”之类的物质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由于这些物质元素自身固有的运动变化而造作产生天地万物。这种哲学思想 ,尽管还是自发的、粗糙的 ,但是却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并且颇具民族特色和本土色彩。我们对之深入研究 ,甚至可以从中找到我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各种“胚胎”和“萌芽”。  相似文献   

17.
禅宗语录、唐宋文人笔记、元杂剧等口语化程度较高的文献中,使用的方言词语也较多,这些词语有些已经在现实语言中消失,完全成为古语词,例如"打剥""看客"等;有些依旧保留在人们的口头中,成为现代的方言词语,例如"喷""歇""?头""恶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地位,宗族通过习惯法实施族内治理。宗族习惯法所确认的审判制度对于解决族内纠纷、维系宗族团结、保障宗族习惯法的权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审判制度包括审理机构、审理程序、处罚方式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康社会与中国古老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具有思想传承上的关系,但却超越了传统小康思想的历史局限,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公正的竞争规则的社会;是一个超越生存竞争,竞争发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现代小康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和谐,在实现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古代方言由于文献无多,研究者寥寥,其中尤其以古蜀语为甚。先秦时期,蜀人蜀地鲜见载籍。西汉以来,文献虽有关于古蜀语词汇、语音的零星描写,亦由于语料原因,不能做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近代学人于此着力亦难深入,文章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古蜀语研究情况做了梳理和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