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以其现代派诗歌《荒原》(The Waste Land)而享誉世界,他在诗歌中体现的宗教思想更是西方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艾略特的生活背景及其作品的剖析,从宏观角度找寻艾略特一生的宗教探求轨迹。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是一位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最醉心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作家,他将精神分析运用于创作,不是不谋而合,而是有意为之的。劳伦斯对世界文学的杰出贡献,正在于从他开始的精神分析“情结”使小说中的性爱意识、性爱描写进入到了一个哲学与审美双重意味的高度,使之彻底地与“淫秽”分离开来。他试图从人的性欲本能的自然发展中寻求维护人性的新信念。  相似文献   

3.
我们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会牵扯到第二国际之内,主要是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脱胎于第二国际的分化,另外就是因为第二国际处了两个时代的交叉点上,即古典的资本主义和现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从古典形态转为现代形态,正是这种转变本身构成了第二国际很多理论家对资本主义新形态的判定,另外就是第二国际处于两个世界,即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交叉点。西方世界指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方世界即苏联、东欧和中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世界。  相似文献   

4.
英国诗人T.S.艾略特的长诗《荒原》是西方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开拓了英语诗歌发展的新方向。自《荒原》被介绍到中国以来,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热情一直未减。许多评论家都认为艾略特意欲透过诗中支离破碎的、毫不相关的意象表达战后西方人感情上和精神上的枯竭和西方文明的荒废。笔者试图综合评述国内关于《荒原》的研究现状,为学者进一步研究该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商洛学院学报》2017,(1):63-68
当代西方世界在经济、政治及道德等层面产生了严重的危机,通过检视西方世界历史的方式,可以证明这场危机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这些危机贯穿于西方世界的历史之中,西方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最根本的冲突,从而导致了这场危机。因此,对于这场危机,必须从道德层面对其予以解决,以期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明冲突”中的中华文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章认为,“文明的冲突”只是以西方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秩序,认为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形成对抗,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是为美国的霸权行为做辩护。作为崛起中的中国,应当利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印度现代文论进入复杂而微妙的转型期,这一特殊动态也反映在文艺或美学领域。A.K.库马拉斯瓦米和M.希利亚南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阐释,也对当时轻视印度艺术、美学的某些西方中心论者予以驳斥。他们为殖民时期印度思想的西方传播做出了贡献,但其某些论述也带有强烈的"反话语"痕迹或民族主义色彩,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8.
黄驰 《现代语文》2010,(2):113-114
基督教作为公认的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之一,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深入骨髓。基督教之宝典一圣经是震撼世界、改变世界、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之一。它是英语中大量有趣的习语典故的根源,对文学形象与艺术作品影响至深。了解这些习语典故和原型的来源,将有助于广大读者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赏析西方文学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世界公民"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开始注重将"世界公民"教育融入到"国家公民"教育中去。在开展世界公民教育上,西方教师认同并有意愿培养"世界公民",但很难把握"世界公民"教育中世界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尺度,导致心理畏难、信心不足、能力欠缺。西方发达国家对教师也没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系统的培训。虽然在教师培养上不断反思改进,但时至今日西方还走在解决"有效培养世界公民和相关教师"这一问题的路上。  相似文献   

10.
诗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诗歌语言以意象的方式表现世界。西方的意象理论发展较晚又受到中国古典意象理论的影响。本文重在总结和梳理西方理论语境中的意象概念及西方意象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逐渐频繁,注重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差异性的分析,有助于促进中西方经济贸易往来逐步扩大,形成广阔的经济发展市场,同时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女性被认为是拥有新生力量的"圣母",是能拯救文明的天使.本文也正是从西方文化中的"天命理想"入手,具体地分析了艾略特<荒原>中的女性形象.本文认为,<荒原>中的女性都堕落成了毁灭文明的恶魔,唯一的天使"风信子女郎"也只不过是人们脑海里破碎而美好的回忆,于是荒原的继续荒芜成了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永恒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融合,世界文化领域内部也进行着交流与整合。篮球运动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随着其国际性的不断加强亦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与发展。中西方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同时也展示了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15.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16.
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想知道为什么》和《阿拉比》分别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关注了这个腐朽的、道德沦丧的西方社会。作者通过描写孩子的精神成长历程以及他们的顿悟,表现了西方社会所弥漫的失落与幻灭的情绪,并藉由一个孩子眼中天真世界的破碎和浪漫理想的幻灭,让我们窥视到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荒原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将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分为一般发展理论视野下的非西方社会一般发展理论和世界历史视野下的非西方社会进入世界历史的具体道路理论;马克思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就是其博大的精神资源和睿智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某种文化后果的西方世界的社会危机表明,西方启蒙运动所发展出的整个西方现代文明在其后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遭遇了资源不足的严重困境,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普遍价值的德性优先假设、敬畏自然心态、和而不同原则及身心和谐境界,完全可为当今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提供独特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将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吸收和融化对方的文化成果,将是更为合理、健康、先进的人类世界文化,即“东西方都亮”。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全球化实质上就是整个世界的西方化,是西方技术方式,市场体制的世界化,是西方世界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世界化,是西方文明对世界文明包括东方文明的挤压,发展中国家必须自觉融入全球化过程,又必须保持充分的文化警觉,为全球化做出建设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