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体育面临青少年学生的体质逐年下降和体育伤害责任的认定无法可依的尴尬困境。其走入困境的归因,在学校体育层面,主要是体育课程难以保障;体育资源难以满足;体育安全难以立法。学校体育深化改革,需要更新体育理念,强化体育政策,抓紧体育立法,加大体育投入,深化课程改革,实行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2.
课余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生体育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课余体育活动将打破学校界限,与社会和家庭体育相融合,未来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保健体育、竞技体育都将纳入课余体育活动的体系中来。就我省小城镇而言,作为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3.
于志超 《考试周刊》2013,(54):119-119
<正>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体育教育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  相似文献   

4.
郑永健 《考试周刊》2011,(71):152-152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生受益。它包括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三个方面。而学校体育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教育过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不同阶段的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各自的目标、任务和特点。学校体育教学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终身体育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  相似文献   

5.
浅议如何树立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连霞 《成才之路》2009,(16):68-68
学校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观的关键。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  相似文献   

6.
体育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其特有的属性和界定范畴,体育组织的功能与影响也随着社会的进步日益丰富与发展扩大。体育组织的种类繁多,依据不同的标准,其主要可分为正式体育组织与非正式体育组织、赢利体育组织与非赢利体育组织、政府体育组织与非政府体育组织、国内体育组织与国际体育组织、临时性体育组织与永久性体育组织、综合性体育组织与单项体育组织等。  相似文献   

7.
体育文化是发展繁荣体育运动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软实力,要打造全民健身的理念,塑造终身体育意识,必须在当今体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大学生中大力推广体育欣赏教学活动。体育欣赏教学的大力推广对于体育知识的积累、体育意识的养成、体育行为的发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欣赏推广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的水平、体育文化的层次。因此要大力推广体育欣赏,以此来构筑校园体育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9.
胥全 《成才之路》2010,(36):59-59
中学体育也是学校体育的其中一站,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折的衔接点,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在中学体育中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青少年体育,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青少年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后备保障。青少年体育的主要形式是学校体育,而我国却面临着学校体育不足以成为竞技体育的源头活水。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原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现在很大程度上却共同存在、独立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青黄不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稀缺且不足支撑我国竞技体育的蓝天,因此让"体育回归教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1.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对体育改革有深刻的影响。但现实是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严重脱节。在全民健身计划出台的大好形势下,学校体育如何与终身体育接轨。必须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拓人们的体育思路,并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对未来学校体育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2.
程春生  李永龙 《考试周刊》2012,(16):105-106
体育新课标的实施,扩大了体育的功能,使体育教学目标得以扩展,而初中体育教学又要承担学生中考体育加试的任务。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呢?如何使学生在体育加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呢?文章认为,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兴趣是关键。本文从体育新课标的理念出发,探索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策略,供广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文旨在探讨高校构建和谐体育与社区构建和谐体育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方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相关书籍资料,查阅近十多年来有关高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和谐体育的相关科研论文,通过对资料的逻辑分析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所存在的弊端,来探讨在构建和谐体育中高校和社区体育的相互促进作用。结果:高校体育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较好的场地、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社区体育可以为高校体育提供实践和资金方面的优势。结论: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利用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体育。  相似文献   

14.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了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作者从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生活、体育设施、体育知识、体育宣传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体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人类有意识活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即它是自觉的、有目的、有倾向性的活动。体育目的决定着体育活动的运行方向和发展方式。不同的体育目的追求,所对应的体育过程是不同的。翻开世界体育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有着各种不同的体育目的。体育学家们在理论上也描绘了各种不同的体育理想,在体育实践中总结出各式各样的体育价值追求。整体性体育首先是体育观念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指体育目的转换。整体性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整体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它的直接目的是帮助人养成整体性的体育素养,使人能够主动参与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终身体育?我国体育理论专家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相关教育,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根据以上观点,体育将持续人的一生,它将是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构成的终身体育的全过程。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过程将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国家教育司曲宗湖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7.
高校体育社团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为学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体育社团开始渗透到学校体育教学中来,而体育社团的快速发展稳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使学校体育社团的教育功能显露出来,逐渐成为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力助手。体育社团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社团之间存在着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终身体育这一新的体育思想已深入人心,而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对终身体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应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放在首位进行研讨,使之与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相接轨。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千头万绪,教学为本。学校体育教学要更新观念,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思想的改革,树立以终身体育为最高目标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作为目前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终身体育不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材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体育历史悠久,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不仅具有娱乐休闲价值,而且具有文化教育价值。民俗体育是一个可供高校体育教学利用的宝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民俗体育,对于民俗体育来说,激发了民俗体育更大的发展潜力;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资源,开拓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