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七十多年前,毛泽东的这句话承前启后,宣告中国结束了黑暗屈辱的历史,未来将是一片光明。句中的“我们”包含了近代到如今所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中华儿女。组成“我们”的人,是嘉兴红船上发出铮铮宣誓的中国共产党人,是长征路上翻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战士,是茫茫大漠上苦心钻研导弹的科学家,是“抗疫”阻击战中舍己为人的医疗工作者……无数个小我,组成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灯亮了     
黑暗中,灯亮了.灯给人光明,给人温暖.在一瞬间,灯让我们从黑暗到光明.安琪,我的挚友,你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那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夏日,天空乌云密布,空气闷热至极.忽然,一道道闪电,划破了乌云,撕裂了天空;一声声雷鸣,炸响在我们的耳边.教室里却异常安静,呼吸声清晰可闻,正在进行的是一场数学模拟考.“时间到!交卷!”监考老师坚定地说.“怎么办?还有一道题……”我的心吼着,推托着极不情愿交卷.  相似文献   

3.
这首诗歌是以一种思考的姿态开始它的历程的。“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有“诗人”这样的“行业”,就好像在“黄昏,,里挂起“一盏灯”。黄昏,预示着光明的终结,黑夜的到来。“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这是一个百兽归穴,倦鸟归林的时节,对于守望家园的人来说,忙完了一天的劳作,他们将享受合家团聚的天伦之乐;对于浪迹天涯的人来说,却意味着他们无可避免要面临一种巨大的压力和考验:当夜色四合的时候,自己是否具备穿越黑暗的智慧和勇气?  相似文献   

4.
为残缺鼓掌     
人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很多人埋怨,命运为何如此不公,为何将世界制造得如此残缺?有的人夺得了光明,有的人留守着黑暗;有的人与快乐同行,有的人同忧愁作伴;有的人拥有健康,有的人疾病缠身……可他们又怎知道“活着就是幸福”?  相似文献   

5.
有一名学生叫李江涛,他写的一 篇作文是《那一天,我站了起来》。 我是一个生活在黑暗里的人,那 么孤独,那么沉默…… 那一天,有一个人把我从黑暗的 屋子里拉了出来,让我看见了光明, 看到了温暖。那就是我的班主任。那  相似文献   

6.
光明和黑暗     
一个人来了来为光明作证那些为黑暗作证的人却早就来了一个人来了来为光明作证为黑暗作证的人却来了无数个对不起我当然按照数量来判断但我并不坚持他们就是黑暗他们不是黑暗但他们引起了黑暗他们不是黑暗但他们妨碍了光明【解读】这首诗选用了一系列在语义和情感上相互对立的词语 ,诗歌的意义就在语词构成的内在张力和语义的悖反中生发出来。“黑暗”和“光明”是贯穿本诗始终的一组相反相成的词语 ,反复出现 ,作为人生世相的阴影及其对立物的喻称 ,是本诗题旨关键所在。诗歌前三节还反复使用了另外几组对立性词语。第一节中分别对应于“光…  相似文献   

7.
“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然而,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黑暗中随手打开电灯就能见到光明习以为常;对于在图书馆随时都能借到自己想读的图书习以为常;对于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用手机听到亲人的声音习以为常;对于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静夜功课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它是怀念,是复苏,是青春,是人生的滋味,是生命所剩余的一切……张承志在一间不大的房屋里,复习“轻薄为文”,寻找凭添“一分正气”的出路。“无援的思想”使他孤独地投入到一场战斗中,评论者称他是“以笔为旗”的精神斗士。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余杰说,“让所有习惯光明的眼睛,都习惯黑暗”;张承志却说,“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他们都是在一种同样的境界里思考着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9.
好奇怪,我居然想要当“小偷”。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份美好的职业。为什么?因为我成为“小偷”,会偷走黑暗,让那些在黑暗中迷失方向的人们与光明同行,让人们的心灵更纯净;我会偷走地球上所有的垃圾,做个环保“小偷”,让地球重新找回以往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灯亮了     
黑暗中,灯亮了。灯给人光明,给人温暖。在一嘲司,灯让我们从黑暗到光明。安琪,我的挚友,你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  相似文献   

11.
李峰 《辽宁教育》2012,(24):48-50
穿衣服、洗手绢、做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弹电子琴、学按摩、步行20分钟去沃尔玛超市买东西……对普通孩子而言,这些事情算不了什么,而对于沈阳市盲校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孩子们来说,学会这些如同是迈过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道沟坎。然而,他们是幸运的,因为在他们面前有一双双温暖的手,引领着他们迈出了人生第一步,穿越视觉上的黑暗,走向人生的光明。  相似文献   

12.
过圣诞节的人主要有以下几种: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人--他们热衷在这个节日聚会娱乐、互送礼物、表达祝福;以儿童和家长为代表的“圣诞老人粉丝群”--他们喜欢关于圣诞老人的传说和传统;还有就是被各种商业促销聚拢起来的“圣诞节围观者”,圣诞对他们来说,无非是多了个聚会、购物和凑热闹的理由而已;此外,还有真正对圣诞节有宗教认知的信教人士……那么我们需要细究一下,为什么年轻人、孩子和家长,最喜欢过圣诞节?  相似文献   

13.
“这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希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又走向另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中国之所以被世人称作“睡狮”,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还未找到真正的起跑线,它只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徘徊着……摸索,徘徊,何时是尽头,何地是归宿! 今天,昔日的“睡狮”猛醒了!它成了一头奔腾呼啸的巨龙!它向世人宣告,只要中华民族的精神不倒,灵魂尚在,我们中华民族将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年东方巨子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敏锐、思想家的睿智、军事家的大度、诗人的豪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黑暗,走上了光明的大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主席的身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国魂!  相似文献   

15.
光明与黑暗本是一对冤家,但“不是冤家不聚头”。“世界上既没有纯粹的黑暗,也没有纯粹的光明,只有黑暗中才能发现光明的曙光。”从远古时代,人类开始创造工具,并学会了人工取火直到今天,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网络新经济迅速发展,一场场科技革命将我们推到了有史以来文明的制高点。人们一直尝试着用更新、更快、更成熟的手段去改造世界,网络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得力的“助手”。  相似文献   

16.
八年前,我校是一所小有名气的薄弱学校;八年后,学校成为一所市内外颇有名气的强校。回顾学校八年发展历程,我们深感“特色兴校”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一、咬定特色,抓住关键。让学校亮起来[状况概述]1996年前,作为薄弱学校我们处于教育的迷惘中,领导心事重重、教师心事重重,找一条怎样的路,使学校走出黑暗、驶向光明?我们反复审视校内外教育资源,确定了以写字书法教育为载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有的人认为拥有家财万贯、吃山珍海味为幸福;有的人认为平平安安、不饥不寒为幸福;还有的人认为事业成功、生活美满为幸福......同学们,请问你们的幸福观是什么?”这是一位老师出给三位盲人学生的问题。第一位学生说,凭自已的本领挣到钱就是幸福。第二位接着说,有人能关心我、帮助我,我就感到幸福。最后一位学生说,见到光明就是幸福。对于盲人来说,挣到钱与被人关心,都是容易达到的要求,其可能性远远要高于见到光明。见到光明,对于他们来说,则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渴望光明,这无疑是使他们最感到幸福的事。第三位的答案无…  相似文献   

18.
一、课文悟读“一曲人性不灭的颂歌”。此文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了一个普通蒙童的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安妮·莎利文原是一个盲人,后经治疗复明。她饱尝了黑暗煎熬的痛苦,后来又亲身体验到重见光明的喜悦,所以对于海伦·凯勒来说,“知我者,莫若我师也。”海伦是一个出生后19个月就被病魔夺去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自然是一个没法与常人相比的人,她独自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的孤岛,独自品尝着孤独、寂寞、焦虑与无奈。对于一般人来说…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5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由黑暗走向了光明,是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20年前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年末,随着香港回归之后的澳门回归,又表明中国彻底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政府留下的耻辱……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回眸中国在这一世纪走过的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  相似文献   

20.
那睿智的双眼,那撤“一”字的胡须,那被墙“碰扁”的鼻子,那被烟熏黄的手指,那冲冠的直发……多熟悉的面容,纵使时间像块橡皮擦去了我们生活的痕迹,却抹不去他——鲁迅先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一个在黑暗中奔向光明的猛士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