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三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澄清对马克思有关理论的误解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体力劳动价值论   有一些论著讲,马克思认为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一位学者在发表的论文中说,“根据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所讲的内容,排除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二者都认为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不包括脑力劳动。不过,前者认为目前肯定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是劳动的重要形式,是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发展,而后者…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体现了马克思阶段学说的实践性、科学性和斗争性。历史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始终是生产力,而生产力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阶段性的存在,同样只能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只有这样看问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赵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明确指出,社会"只能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①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认真研...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重要理论来源,这在哲学界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历史时期的费尔巴哈进入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并得到嘉许,见诸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费尔巴哈伟大功绩的三重肯定,正是费尔巴哈基于“感性对象性原则”揭示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开启并引领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深度批判,才形成了“感性活动”的理论源流,而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对象性活动”融入“感性对象性原则”,接续完成了对黑格尔形而上学本质的解构和超越,就此开辟了“感性活动”这一崭新的哲学视域。  相似文献   

5.
侯继迎  姚涛 《重庆师专学报》2002,21(3):34-36,79
主体性问题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史过程之中,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它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只有到了马克思那里,这一问题才最终得到了,形成了科学的主体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对于马克思建构唯物史观意义非凡。马克思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中断",马克思由此才转向对唯物史观的正面阐发。这一"中断"表明:马克思通过生产力概念彻底地扬弃了思辨哲学并通过生产力的辩证法建构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一语,只是见于他给查苏里奇复信的三篇草稿中初稿,正式寄出的信件中没有这个提法。有关马克思给查苏里奇复信的史料到1924年才第一次公开发表。在讨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时,应该把这些历史情节读者有所交代,否则,读者会把“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一语误以为是马克思的一个明确诊断,马克思给查苏理奇复信草稿中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字样。将原稿中“不通过”三个字换成“跨越”二字,与原文的词意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陈家长在《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栽《郑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的完成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的过程来看,马克思在早期是受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并吸收了其中合理的因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却恰恰不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反是对它的扬弃。因为马克思正是通过彻底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彻底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才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现的革命变革,完成了自己哲…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为基础,又超越了马克思个人的哲学成果。包含了前驱优秀的哲学遗产和后继的哲学贡献。它们的综合荟萃才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以教材的形式进入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提高理论水平和哲学思维的有力武器。然而其弊端也随着社会转型有所暴露,即人学精神的失落。所以我们这些社会转型有所暴露,即人学精神的失落。所以我们这些哲学教育工作必须重读马克思主义原,重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从马克思哲学的库中挖掘其丰富的人学思想,恢复其人学本质。  相似文献   

11.
自马克思《资本化》1867年问世以来,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加以认识说明,诸如:经济全球化、新的科技革命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等等。在深化认识之前,首先必须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它的精神实质之后,才谈得上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社会福利观主要由马克思的社会福利物质观、公平观、伦理观等方面所构成."两种生产"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重建个人所有制"等理论都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福利观.对待马克思的福利公平观,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才不致产生歧义.马克思社会福利的物质观、公平观与伦理观显示了逐层递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14.
论中介分析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介分析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 ,马克思正是借助于中介分析 ,才建立了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经济学范畴体系 ,并揭示了剩余价值一般形式向特殊形式的转化。发掘和继承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中介分析方法 ,有助于克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科学地分析中国转型经济的制度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资本论》的哲学底蕴与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马克思“早年实践观———中年唯物史观———晚年世界历史观”的哲学思想精华,集中体现在《资本论》的整体创造过程之中,《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表作,而且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制高点;2《资本论》中蕴涵着创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马克思构想”,从哲学高度解读“《资本论》的逻辑”,从理论上再现“马克思辩证法构想”,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思想基点;3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说,早期手稿只是思想萌芽形态,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则是核心原理形态,只有《资本论》历史观才是系统展开的发达机体形态  相似文献   

16.
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育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在马克思看来,在商品生产中,只有工人阶级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创造者。其实,马克思一方面指出资本家是社会生产中的寄生虫,另一方面,马克思并未无视作为企业家的资本家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相反,马克思承认企业经营管理者参与了商品价值的创造,而且肯定了企业家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共产主义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表明马克思在系统创立科学共产主义中是功绩卓著的。但能不能因此断言,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参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活动呢?不能。因为,参加科学共产主义创立的,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外,还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有的还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共产主义的创立,是集体的智慧,是共同劳动的硕果。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争论中的焦点问题 :是否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 ?从价值源泉、价值形成和价值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人们在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容易混淆的问题 ,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未过时 ,仍然是我们正确理解商品价值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和马克思的学说出现在《万国日报》上,1902年,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马克思,后来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政府主义者都曾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学说作过某些介绍。在十月革命以前,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学说的介绍大多是不完全、不准确的,也没有人们重视,没有在中国产生多大影响。因为那时,中国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还不成熟,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缺乏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是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才开始产生,到十九世纪末,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造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原因是《资本论》并未囊括马克思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完整的马克思经济学应该是他计划要写作的经济学著作“六册结构”体系。由于马克思未能完成他计划要写作的全部经济学著作,后人又没有很好地去完成他未尽的事业,只是把《资本论》体系与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成果简单地拼合在一起,结果是将一个本来应该完整、有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割裂成体系上缺乏内在逻辑关系一致性的两部分。本文的结论是:只有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和结构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是更加科学、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