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8 毫秒
1.
我们的数学课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堂课的学习中,学生好似"捡了一大堆砖头",可就是"没砌成房子",凌乱无序.但也有些课堂立体感强,条理清晰,给学生一种结构化的熏染.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不同于其它课,学生的探究活动相对较少,让学生得出的结论也往往达不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讲的理论性东西也还不少.有些小学生总认为数学是门令人生畏的科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数学课较为枯燥,抽象难懂。每逢上数学课,有些同学就不禁皱起眉头,心里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办,越是心里无底就越没信心,参加探究活动不积极,领会理解始终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往往听课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就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很多数学较弱的同学并不笨,只不过是听课效率太差而已,而改变这种情况并不困难,只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学会用教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但是,有些教师在认识上却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出现一些片面做法,数学课上处处联系生活,时时强调应用,使一堂数学课缺失了本该具有的"数学味",取而代之的只是所谓的"生活味".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教学中,往往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学生能对一个卡通人物或一个科幻故事侃侃而谈;而对于一道数学题却是一躇莫展,无从说起。教师们不免疑惑:平日里伶牙利齿的鬼精灵一到数学课上怎么就变成了“沉默的羔羊”了呢?难道,真的是像有些师生说的数学课平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吗?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激情四射,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这时候,有些教师就会抱怨学生不活跃,不与老师配合.那么,静下心来想一下,问题全在学生这儿吗?为什么自己使尽了浑身解数,而学生却无动于衷呢?如果我们不是一直在演独角戏,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的话,课堂还会这样吗?在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既激活了学生,也释放了教师,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6.
不少学生经常为自己上课 "走神"而烦恼,并花费 大量的时间想着自己为何"走神" 和怎样去对付"走神"现象,结果不 但"走神"现象照样出现,而且还自 白地耽误了许多的时间。 刘菁(化名)说她最近上课时 经常"走神",心里越是对这种现象 着急就越是没法集中注意力听讲, 反而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对付这  相似文献   

7.
现代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等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如今的数学课上教师往往喜欢问:"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以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不失为一件利举.但片面的理解"轻结果、重过程"也会带来弊端.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常听到不少同学哀叹:数学是门令人生畏的科目,他们认为数学课较为枯燥,抽象难懂.甚至每逢上数学课,有些同学就不禁皱起眉头,不知该怎么样,越是心里无底就越没信心,领会理解始终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往往听课效果不理想,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于是这些同学就把学不好数学归咎于自己脑瓜子不灵,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很多数学成绩不  相似文献   

9.
每逢上数学课,有些同学就不禁皱起眉头,心里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办,越是心里无底就越没信心,领会理解始终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往往听课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就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只要努力做好听课的准备工作,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勤学好问,就能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教师流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各地各校都在"引进人才"。这导致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分布上的"马太效应":越是优质教师集中的沿海城市,越是能不断地吸引到更多的优质教师;越是优质教师稀缺的内陆乡村,就越是不断流失优质教师。这样,  相似文献   

11.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与亲近的学生谈一些问题时,学生大多愿意说实话,很少回避;与关系一般的学生谈话了解情况时,往往吞吞吐吐,有些话欲言又止;而向有些学生了解情况时,他们往往会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干脆守口如瓶.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听课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同学总认为数学是门令人生畏的科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数学课较为枯燥、抽象难懂。每逢上数学课,有些同学就不禁皱起眉头,心里七上八下不知该怎么样,越是心里无底就越没信心,领会理解始终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往往听课效果不理想,久而久之就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于是有些同学把学不好数学归咎于自己脑瓜子不灵,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很多数学较弱的同学并不笨,只不过是听课效率太差而已,而改变这种情况并不困难,只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面: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种认知,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而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却偏偏省略这个“过程”。   在思想教育上,往往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直硬硬地灌输道理、规范行为,或教师讲清道理之后,学生不能再有错了。这就是不允许学生有个过程。教学上则更为普遍。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告诉学生有一个什么定理,这个定理如何应用,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等等。认为讲清了学生就会拥有,而不去思考学生的认识过程。   人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认知一个事物或道理,不…  相似文献   

14.
没有哪一位数学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数学课搞砸,同理,也没有哪一位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习越学越差。可是,现今的城市、乡村中学的有些数学课,实际上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部分学生远离数学课堂或者学生不愿意上数学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每年的考生在选择学校时,只管学校排名、专业情况等,往往忽略了有些学校虽然统一招生,但是却在不同的地方上学.有些高校因为校区分布的不同而要求学生必须在不同的城市上大学,或是先后在不同的城市上大学.这些高校不同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样两地分别独立招生的大学.  相似文献   

16.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常会出现下面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课堂上学生出现错误后,有些教师令其坐下,而不让其陈述理由;也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用醒目的色彩或着重号强调各个易错的知识点,教师随时准备着对学生的错误拨乱反正,以让他们不走弯路,直达知识的殿堂。像上面的“视若无睹”或“预防错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往往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分化越来越大。困难面也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包括小学成绩还算不错的学生,到八年级时开始放弃数学学习,成为被数学课堂边缘化的旁观者。随着新教材越来越“新”,数学课堂却越来越成为造就“笨”学生的场所,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在普通农村学校更为明显。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哀。  相似文献   

18.
曾几何时,数学课总是和抽象、枯燥、单调、沉闷联系在一起。如今,我们发现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甚至有的时候,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异常亢奋的状态,使得教师无法应对。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没有真正参与;只...  相似文献   

19.
日常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些数学课,本身的思维容量比较大,这样的课就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容易"出彩";而有的课,内容相对简单,不容易"出彩"。那么,这样的课仅仅满足于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吕修军 《班主任》2004,(8):42-44
在校园中,我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学生:独来独往,沉默寡言,整天心事重重,很少露出笑脸,集体活动时总像个旁观者.这样的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离群生".笔者调查了6所初中的57名初中班主任,其中有46人认为自己的班级存在离群的学生.离群现象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被动型离群.有些学生因喜怒无常、好吹牛、小气、攻击性强、对同学不友好等特点遭到同学排斥,因而游离于群体之外.另一类是主动型离群.有些学生因学习成绩差、成就感低、外表没有吸引力、自卑感强等原因而自我封闭,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从而游离于群体之外.本文所研究的是主动型离群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