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递延权力”腐败是一个新动向。它是从某一公共权力中延伸出的领导干部身边人的一种不具实质性、不具合法性的附庸权力 ,是公共权力的异化 ,具有隐蔽性、传染性、寄生性特点。宗法族制是依靠血缘亲情网络联结而形成的组织形式 ,其基本原则是互助和亲亲。它在当代社会的余墨深深地浸染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递延权力”腐败的文化根源就在于此。现代社会由于人们交往面的扩大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族制泛化 ,它的互助和亲亲原则也在泛用 ,使得“递延权力”腐败范围更大。中国社会传统的做法是以道德遏制“递延权力”腐败 ,这在反腐败过程中起到了一种“防”的作用。此外 ,我们应鉴国外经验 ,加强各项反腐法律制度建设 ,遏制血缘关系的递延权力 ,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政治保证,实质就是农村公共权力运行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农村基层组织是基层公共权力的代表,将农村公共权力置于民主运行的框架之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3.
"权利"与"权力"是以法为核心的两个方面,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两个轴心,但两者的基本内涵、归属、产生的基础、对应关系及法律后果不同.中国和西方在对"权利"与"权力"的理解、来源及运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只有理清"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利"与"权力"观念,才能正确行使权力和享有权利.要根本理清"权利"与"权力"关系,在理论上,研讨与争鸣;在立法上,要求认识要基本统一;在执法上,要有效地制约和合理的运用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4.
公共教育权力腐败是指掌握与行使公共教育权力的主体滥用公职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教育权力腐败主要源于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既表现为公共教育权力性质方面的"公共性"与"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表现为公共教育权力运作方面的"公众委托"与"私人使用"之间的矛盾.当前,对于公共教育权力腐败的治理,需要通过权力、社会、权利与道德等不同路径来综合执行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公共品供给中,农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非常高,而且这种依赖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农民对政府的高度依赖一方面反映了农村公共品需求与供给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公共权力从基层上收之后乡村社会越来越散,农民对政府"输血"式的援助产生了供给依赖,失去公共权力的乡村干部也难以获得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6.
小康社会是中华文明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原有的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将会出现一个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出现,将改变中国传统社会权力"私密化"的格局,在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实现整个社会生活的重新整合.而社会生活的这一变化,又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执政思维转型,进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的一个基本悖论是公共权力的个体行使.由于公共权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有效监督不能把官员假设成"人民公仆",而应将其假设成"贪官污吏";有效监督的条件必须是直接监督、独立监督、有权威的监督.我国公共权力监督失效是由于监督形式多且流于形式;各学科所推崇的"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以社会制约权力"范式都存在一定缺陷.一种新的"合力监督论"值得研究.在我国,要使监督形成合力,一个有效途径是使监督法制化,即尽快制定《监督法》、《反干预法》和《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语境下政府与高校关系的"善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公共管理,而高等学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由政府承担起管理者的角色.但政府管理者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公共管理中政府角色的改变,政府对高校的管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处于社会大转型期的高校,在政府职能变革中运用治理理论下的"善治"模式,必将对高校与政府关系的变革提供现实依据,为高等教育的自治提供发展机遇,从而实现权力的多中心化以及权力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政治乃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这一伊斯顿式定义的弊病在于回避了"政治合理性"追问;事实上政治的必要性在于担当了保护功能.该文从发生学视角论证了公共权力乃人类共同体安全与秩序需要的产物,从而说明了政治的本质在于安全与秩序的保护;并分别对政治安全理念与政治秩序理念加以学说史的梳理和印证;最后阐明对政治的理解回归"保护理论"的意义:政治研究必须把握政治的本质,并拒绝对政治现象作简单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与权力的关系人手、以意识形态冲突为视角来研究美国公共学校的"战争史",是美国公共教育史的一种解释路径.知识与学校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从美国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诞生之日起,在当时社会和历史条件中居于主流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集团对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中"谁来学、谁来教、学什么、为什么学"的争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使得公共教育和公共学校从一开始就沦为了灌输社会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沦为了统治集团实现价值控制力的工具,沦为了阶级再生产、经济再生产、政治再生产、文化再生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自叶利钦时代起“政权党”政治就作为俄罗斯特有的政治现象,对俄多党制政治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01年俄《政党法》颁布和实施以后,“政权党”政治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政权党”政治、《政党法》二者的分析,来阐明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在部门和地区陆续展开“政府绩效评估”的活动试点,对于此类现象,研究者大都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出来分析。然而,一旦我们把这一活动置入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它的丰富性即显示出很高的研究价值。本项研究以东南沿海X市S区塑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活动为例,可以发现,现行的政治制度框架下,地方政治精英与知识精英如何进行自主性制度创新的尝试,以及政治精英在一定的场域下维持和支撑权力体系的策略,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环境下制度创新动力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儒学理论家和遵循儒学的实践家,大都将民本理念作为治国的一条主线。尽管在实践中,民本思想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思想本身,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清醒的统治者都应该懂得,一个政权的获得,首先要合民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更是要得乎民心,顺乎民意。失去民心,违背民意,必定是要垮台的。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民众百姓在国家治理和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关键作用。这便是从儒学民本或人本思想中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诗为词”的缘起,是涉讼已久的一段公案,各家之说莫衷一是。章以北宋党争为视角,从党争与词的言志功能的获得、党争与词的内质变化、党争与振兴词格三个方面,对“以诗为词”这一学现象做了新的论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所谓政治营销,就是政党、领袖、组织、团体等为了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等让民众所接受而进行的宣传、教化、灌输。成功的“政治营销”离不开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掌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扮演着社会舆论的“领导者”角色,党和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便成为衡量其“政治营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执政”的现实要求,它体现了政府政治营销观念的进步,有益于尊重公民知情权,有助于用权威声音掌控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而提高对媒体的领导力则是“新闻执政”的核心,只有实现组织管理能力、宣传创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新闻执政”的过程中达到“政治营销”的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6.
政治精英与普通大众相比,在自然属性相同的基础上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即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和党性。时下一些政治精英在身体消费上,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即过度的"三公消费"、"包二奶"和转移资金到海外。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身体规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健全,政治精英身体失范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正确处理身体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关系,推行权力制衡,实行人民民主是必要而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在各种政治因素中,“势”处于第一位,国家权力历来为君主所独断,因此要“贵势”;“法”乃君主治国之道,犹如公正的“尺寸”,是衡量的标准,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此又“尚法”。“贵势”、“尚法”的主张成为几千年来影响深远的传统。固有的“贵势”传统阻碍了“尚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化大革命”在1966年的迅速发动与当时中国的思想化状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平均主义价值观念的重新扩张,构成了民众参与“革”的驱动力;个人崇拜的滋长和盛行,提供了“革”发动的重要政治资源;“革命的斗争哲学”构筑了“革”发动的思想基础;“左”倾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革”发动的理论基础;从众心理的影响,对民众参与“革”起了重要的推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现象古已有之,引人深思的是,近几年这种现象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与自古以来把"学而优则仕"异化为读书做官,以及现在社会流行的"官本位"有关,其实,"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正本清源的"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值得我们今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