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政策是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的核心议题,由于政策本身的特殊性,"三农"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多种阻滞性表现。影响"三农"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可以分为政策性阻滞因素、政府间阻滞因素和政府外阻滞因素。通过分析模型,区别这三种阻滞因素对政策执行力的不同影响,寻找优化"三农"政策执行力的合理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现状分析,罗列了一系列由于政府在公共政策方面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中国今天“三农”问题趋于严重的事态,是公共政策制定功能的“紊乱”、法律意识淡薄的体现,也是个人意志或集团意志的体现。这可以说已经动摇着我们的执政“根基”①。针对问题的“症结”笔者提出了公共政策选择与“三农”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以公共政策扩散理论为视角,对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文本进行梳理分析,对政策扩散的诱因、路径及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问题、诉求双重扩散诱因的影响,扩散路径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呈现出时间上的"S"型曲线及空间上的响应、引导、辐射的扩散模式,央地政府的纵向互动使政策实现了策域融合.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在试点过程中诞生了多种创新形态,形成了指标周转及"地票"两大模式,对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探索也已进入平缓期.在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转型过程中,与精准扶贫实现策域融合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如何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将成为政策进一步创新扩散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政策是我国政府协调平衡城乡利益关系的基本工具,在价值指向上应当以平等性和正义性为利益取向.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一部分,"三农"政策合法性的社会基础源于农民的政治认同和支持.社会转型期,"三农"政策遭遇合法性危机,根本原因是农民政治参与权利缺失和社会公正原则被忽视.解决矛盾、化解危机的最终路径在于以公正为价值导向,重构农民政治参与这一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迄今为止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先后下达了七个,虽说这七个一号文件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始终是其中一再强调的关键环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第一步改革与发展之所以成功,根本动力在于以土地两权分离、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的适时变革与适度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之所以再次成为社会各界与中央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严重掣肘,一个重要原因恰恰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相对滞后与农村土地制度运行的不协调。可见,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已成为一种必然。青年学者、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冯继康教授的《“三农”难题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一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面世的。本书以新视角、新思维,对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见解与观点,是近几年研究“三农”问题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依笔者之见,其创新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6.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致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中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与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具有内在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实践在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具有领导、制度和文化三大核心优势,探索把政策优势的势能转化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以政策优势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表现为“政策优势侧”与“共同富裕侧”的双轮互动。实现领导、制度与文化三大政策优势的有效整合,助推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内部构成要素的共享性、公正性和叠序性的协同发展,促成政策输出与效果反馈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政策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王艳 《内蒙古教育》2013,(12):26-27
“互适模型”作为西方公共政策执行分析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工具,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解释力如何?本文以“互适模型”为理论工具,对厦门Px项目整个事件进行疏导、整理,分析在该项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目标群体之间互相调适的过程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方向的,并最终得出结论:“互适模型”对解释厦门PX项目的政策执行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即有效的政策执行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但同时也发现,该理论的解释力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公共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出发,在运用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理论(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价等),探讨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背景、政策执行的现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高流失率以及其后期管理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而制定实施的一项政策。文章注重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出发,运用公共政策的学科知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概念进行界定,探讨了我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政策价值取向、政策背景、政策内容与政策执行。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我国“双一流”建设政策扩散关涉该政策能否合理有序地推进。文章以“双一流”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借鉴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推进的解释力,围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描述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围绕横向机制、纵向机制和多向机制阐释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机制,希冀为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第三部门的兴起带来了社会治理环境的变迁,这对公共政策创新具有新的启示意义。第三部门作为新的公共政策主体,可以逐渐实现公共政策由“政府内生型”向“政府外生型”转化。但我国的第三部门在参与国家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社会监督的功能及成效不明显,因此要明晰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确立其参与政策过程的法律地位与程序,以更好发挥第三部门影响政策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公共政策听证教学模式是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以公共政策听证网站为平台,通过模拟听证会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实时同步传播,实现了公共政策听证的公正、公开、透明和民主的原则。在模拟听证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证角色模拟,进一步把听证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课堂与社会”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3.
"一流大学"的校企协同创新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日益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干预的重要领域。基于政策工具理论,从组态视角出发,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21个省域的21所"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进行分析,探究"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与科技政策支持方式的逻辑关系,可以揭示科技政策协同性设计结构及其对"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高绩效发展的科技政策路径为政府引导市场拉动型和政府主导推动型,这一发现蕴含了规律性质的命题,即规制性环境政策对"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的较强建构性。非高绩效发展的科技政策路径为以法规制度为主的环境规制型和供给—需求—环境复合型。由此,为进一步推进"一流大学"校企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在宏观上应当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在微观上应当强化科技政策的交互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变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遵循了事物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从社会历史层面来看,进行“三权分置”改革与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二者不可偏废。从逻辑层面来看,“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共存与协同旨在处理好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稳”与“活”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农村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题中之义,既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又符合我国农村改革始终是以保障和发展好农民利益为核心的逻辑起点与价值归属。  相似文献   

15.
傅山 《文教资料》2007,(10):131-132
公共政策分析作为一种新兴研究领域尽管正逐步成为学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话语之一,但它在其基本分析单位——公共政策的认知上仍存在着巨大的歧异。本文从“公共政策”中所涉及的两个概念“公共”和“政策”来透视其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过去基于农村本身就“三农”论“三农”的研究思路,走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并重的发展道路才是有效途径。在推进城市化战略中,首先应更新观念,加深对城市化的认识,并处理好实施城市化战略与户籍管理体制、土地政策的改革与创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探索新型城镇管理体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享受加分考生名单、录取结果要公示”,是高校招生要实现公开、公平与公正政策的表现之一。从公共政策和理性的视角审视,“加分降线投档”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招生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问题而制定的具体政策,具有公共政策的特质,对教育行动具有导向作用;该政策也是人们充分运用理性的结果,既能体现工具理性,也虑及价值平衡问题,给价值理性留有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18.
数字政府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政策指引,分析数字政府相关政策文件成为引导数字化改革、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举措。选取数字建设典型案例,运用文本分析与扎根理论方法,研究地方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政策演进逻辑、政策扩散特点及政策焦点转变的议题,结果表明:“时间—结构—内容”分析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地方数字政府的演进路径、政策扩散特点及建设焦点变迁。从时间维度上看,地方政府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政策演化逻辑与注意力投入呈现“起伏式”变化;从结构维度上看,地方政府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政策扩散向“纵深式”发展;从内容维度上看,地方政府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政策焦点由“碎片式”向“平台式”“规范式”过渡。  相似文献   

19.
在“破五唯”从共识走向公共政策后,“破五唯难”成为了阻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之所以称之为“难”,是因为当前的“破五唯”政策推进缓慢,效果不彰。从新制度主义观点出发,“难”的本质在于,政策变迁陷入了一种极端“恶性路径依赖”。问题的产生既有外部“管理主义”的原因,也有内部“符号暴力”的原因,且二者相互塑造和型构,彼此增强。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超越内、外部因素的“互构”,通过路径创生来摆脱对原有路径的依赖。具体而言,外部路径创生要将“破五唯”嵌入“管办评”分离和“高质量发展”转型等宏观变革之中,探索评价主体和模式多样化的可能性,降低行政管理的控制力度;内部路径创生则要自下而上发掘具有冲击性的要素使路径偏离既有结构的束缚,并引导制度的价值追求回归内在的激励性。据此,构建更科学、人本、有序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彻底实现对高等教育场域“破五唯难”问题的现实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的出现,既有历史原因.又是当前政策实施的结果。尤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实施的城市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广大农民逐渐丧失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利益和劳动力资源等重大利益。直接造成农民贫苦、农村落后、农业滞后.时至今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是要标本兼治,而从教育人手的“三农”问题对策研究.为其提供了极具可行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