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执政党的合法性并不在于执政党的地位本身,而在于执政党广泛的、坚固的群众基础。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血与肉、鱼与水的关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的状况良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否则,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遭受失败。党群关系关乎中国共产党的兴衰。面对新世纪,党要把党群关系作为党的建设的晴雨表,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处理好党群关系,保证党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人民群众和党的关系存在三个方面的变迁:(1)人民群众对党的期望不同;(2)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类型不同;(3)强化党群关系的制约机制不同。党群关系的这种变迁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民问题的理论探索方面,又有长足的进步。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农民问题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明确提出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并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群众,掀起了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同时,在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中,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和一切反对农民运动的思想观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从而,促进了农民问题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4.
闫璐 《华章》2011,(3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不断分化、重组,利益关系和格局不断调整,农村党群关系的双方——党组织和农村群众都发生巨大变化,加之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的单一和匮乏,农村党群关系的疏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农村党群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整体,其中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不足是党群关系疏离、紧张甚至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农村党组织要以自身建设的成果回应农村群众的新变化,改善与农村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为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中国化作出了独特性贡献,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理论的基础。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党群关系的指导思想:群众路线;提出了密切党群关系的三大作风;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党群关系中存在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加强当前农村党群关系研究对于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务实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加强农村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群众工作,以实际行动生动阐释了什么是正确的群众观,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初步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党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党群关系,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延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群众路线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这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危房改造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危房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已经在农村实施的一项颇受农民欢迎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它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和救助制度进行了新的探索,是当今世界农村社会救助理论和救助制度的新亮点。既是解决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困难群体生存的重要之举,更是一项巩固党执政的农村群众基础的重要之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和善于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做法与经验,被中外学者誉为奇迹和奥秘。改革开放以来,鉴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为了更好的巩固执政基础和实现执政使命,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对如何构建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群关系进行再思考,并力求探索处理党群关系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以实现党群关系的和谐化、民主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0.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营造党群关系建设的政治环境、夯实党群关系建设的物质基础、巩固党群关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强化党群关系建设的制度保障等措施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中央苏区时期的党群关系建设不仅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增强了动力,也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具体国情,在论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提出在思想方面,共产党负担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的任务;在实际工作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员要深入调查,领导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以及动员群众,开展经济工作和按照群众的需要领导群众前进;在统战方面,建立最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大革命失败前后,围绕农民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分歧,从历史的角度反思了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尤其是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密切联系,从而说明思维与存在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艰难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群众观,对新时期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地位、根本要求、制度保证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群关系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指南。  相似文献   

14.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动员和鼓舞群众。其中,群众大会是民众认同的革命场景,革命观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群众大会渗透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苏维埃时期,中共对如何召开群众大会制订出一些原则性规定并逐步加以完善。群众大会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仪式,在今天的农村仍然是极为有效的群众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遵循执政规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正确地协调党、公共权力和人民群众三者的关系.要求党在发展各项事业的过程中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人民。合理地控制和运用公共权力是衡量党是否遵循执政规律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做出新的理论贡献,不断产生新的理论成果。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他们为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挂心,面对新的彤势和任务,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成败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对解决农民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因国情的战略构想。为解决农民问题指明了方向。这些构想,对今天解决农民问题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革命、建设和改革,是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部奋斗历程的概括。"革命"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主题,党的群众路线是伴随着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而日渐清晰与成熟的。"建设"一般视为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前这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主题,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都是在深入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基础上不断推进的。"改革"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3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与主题,党的群众路线内涵不断获得新的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之"群众"也由抽象日益具体化,党群关系已经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根本考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也始终将"群众"作为所有行动的基本依据和考量标准,党的群众路线与党所领导的人民事业在深度融合、共生互动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