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既是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则是指由社会的主体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风俗文化。“和“不是巢湖农耕文化的唯一,也不是全部,但无疑是巢湖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追溯农耕文化,可以说从炎黄神农氏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农耕,就开始有农耕文化.因为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文化,它具有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等特点,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族、风俗和各类祭祀活动等.加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主体就是农民,他们大都束缚在这一片片的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再生产活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自己特点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3.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4.
农业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乡村学生参加农业劳动的机会越来越少,对农耕文化的了解也越来越少。为了使乡村学生领略到农耕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乡村班主任可在校园周边开辟"开心农场"种植基地,利用暑期开展相关活动,以此丰富乡村学生的暑期生活。  相似文献   

5.
正如悠久而漫长的农业文化成就了房屋与土地的价值一样,农耕经济使得"牛"这种牲畜在华夏民族的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然而农耕却不是"牛"在先民生活中的唯一社会功用,我们在先民的文字训释中可以看到"牛"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相似文献   

6.
杨铱  阳淑  熊丙全 《教育与职业》2021,(10):109-112
文化育人是"双高"建设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的重要一环,对推进高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双高"专业群中的休闲农业专业探索出以地方农耕文化为引领的文化育人体系,把天府农耕文化美德元素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创造性地开展了天府农耕文化品牌教学活动,进一步夯实了人才培养基础,为专业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拓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蒋勃 《贵州教育》2021,(20):11-12
农耕文化是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其本质特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相似文献   

8.
"巢文化"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巢湖电视台的发展前景;同时,巢湖电视台对"巢文化"的宣传也有利于巢湖城市文化品牌的确立.巢湖市地方特色的确立与巢湖市电视台的传播,在文化功能的塑造下互相融合.巢湖电视台最理想的发展模式应该是,通过城市文化构建起电视台与城市间的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稻田养鱼"作为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有生计方式,是苗族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多种证据的历史考证,苗族的这一农耕文化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里从文化遗产传承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范式与节日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中的文化构成等视角就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稻田养鱼习俗与传统稻作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史料线索和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并不是偶然的,这是由燕赵文化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燕赵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是古燕国和赵国的合称。常说的燕赵之地,主要指河北全部和山西东部地区。从地貌看,地形多样,而以高原、平原为主。因此,燕赵之地便成为古老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叉地带,这两种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为燕赵地区文化性格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从社会关系看,游牧人和农耕人的对峙和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2):105-108
民间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彰显农民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若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科学利用农村民间艺术资源,发挥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优势,积极开展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乡风文明的重塑,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提高发挥着客观功效,也是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并形成民间艺术"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代教育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对农耕文化进行传承和再发展。其中,幼儿学前阶段教育工作中实现农耕文化的挖掘和应用,既可以丰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也可以有效传承农耕文化。幼儿园中幼儿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农耕文化的融入,可以加强幼儿与自然、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幼儿园和教师可以教导幼儿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对于广大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现阶段促进幼儿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可靠对策。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农耕园本文化的挖掘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一、文化在中国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的意思。英语"culture(文化)"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colere",意思是指农耕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从十五世纪以来,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近代,日本人把英文的"culture"译为文化,我国也借用了日本人的译法。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人类学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一向重视文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养生等行业是人们热衷的.作为一产的传统农业已经没有生命力,可是如何改变这样衰退的传统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带动农民致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休闲农业无疑是我们在新经济形势下的首选方式.而巢湖——五大淡水湖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具有作为休闲农业的应具有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然而单纯的休闲农业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的收益不是长远的无法持续获益,会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不稳定性,这样造成想依赖休闲农业让农民长期受惠变得有些困难,因此我们在休闲农业的基础上要进行产业融合,将其与二产、三产相结合,这样延长其产业链,增加收益的多渠道和长远性,根据当地的资源特征来做这样的产业融合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探寻炎帝遗迹、了解和传承炎帝文化是炎黄子孙的责任。山西晋东南地区高平羊头山诸多与炎帝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方志碑刻、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都反映了羊头山地区是当年炎帝活动的重要场所。结合当地"神农尝百谷""耒耜发明"等炎帝发明农业的历史资料,考察羊头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土壤结构、植物物种等历史自然条件,可大致了解羊头山地区与炎帝农耕文化的关系。探究羊头山地区的炎帝农耕文化,了解其在炎帝农耕文化及整个炎帝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总体视野下的"农民"。这种观念结构背景,导致80年代的"农民"形象成为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物。这种"农民"观影响了80年代人们的文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成了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与关键。农民的增收、农村面貌的改变以及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艰难、长期的过程。帮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民营企业家面临的一次发展机遇;另外,还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古人说"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这"天下"指的就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占人口90%以上的农民。  相似文献   

18.
生态循环农业视阈下环保酵素农耕应用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国家"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举措,以及我国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板结贫瘠、农药化肥严重超量使用、垃圾围村、秸秆燃烧、土壤水体污染等问题,从生态循环农业视角探讨了环保酵素农耕应用的必要性、制约发展的瓶颈和切实可行的对策.环保酵素在农耕中的应用,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农耕习俗是人类历史上相沿积久的一种社会生产习俗,也是一种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长于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丰富于充满原始自然崇拜的农耕活动。它所包涵的内容,虽然积极有益的成份居多,但消极落后的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一些古朴原始的低势能传统习俗,含有不少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对当今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影响是极大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农耕文化习俗,不论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的实际需要来看,还是从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来看,都有重要的理沦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就侗族农耕习俗及其特点作一粗浅的介绍和分析,算是一个初步尝试,恳求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关于本课内容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呈现出与农耕文明不一样的商业文明特质。商业发展建立在农业、手工业水平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的基础上,反过来又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农耕文明带来更多的活力。在农耕文明大背景下,政府长期实行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