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以往对左翼文学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评论比较注重左翼文学作为一个政治化的、有明确的政治理论、文学理论和纪律要求的文学团体的共性,而忽视了左翼文学在共性追求中的差异性。其实,左翼作家的创作既具有左翼文学的总体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异的个性世界和文学世界,有自己人生和美学的独特经验与追求。如此才构成左翼文学的丰富和文学成就的可观。  相似文献   

2.
左翼作家奔赴延安,把左翼文学也传播到延安。周扬、丁玲、周立波等在延安的文学活动承续了左翼文学精神,延安流动着左翼文学的血脉。但由于左翼文学本身存在着的许多"非革命"的因素、左翼文学时代背景的差异以及周扬等理论家赋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导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地位等原因,左翼文学在延安遭到改写,延安意识形态改写了左翼文学的启蒙意识、自由主义、个性主义、颓废色彩等精神意识,改写了左翼文学的文学主题与人物形象等文学要素。左翼文学在延安发生转型与重塑,逐渐融化为延安文学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3.
作为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审美文化现象的左翼文学,具有着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巨大的阐释空间.在新世纪左翼文学研究成果中,方维保<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文学立场、高远的理论识见、建构阐释模式的创新意识,以及独到的文本细察能力,对左翼文学的精神传统进行了考辨,充分彰显了左翼文学研究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广义的左翼文学观在研究视角与理论限度方面亦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4.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5.
陆咏梅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3):41-42,97
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又使30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美学风格发生变化,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人谢诗坚先生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是第一部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马华文学的著作.在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该书厘清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并系统梳理出了马华左翼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相关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马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的特点在于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立论有据,观点新颖,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海外其他区域的华人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延安文学与左翼文学紧密联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批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成为前期延安文学的主要建构者。他们继承了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文学主张,重视文学的宣传功能,主张批判暴露,积极推进文艺大众化讨论,为前期延安文学带来了生机。  相似文献   

8.
兴起于1928年前后的左翼文学迅速成为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这一文坛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其发展中的报刊策略是分不开的。初期左翼文学借助庞大的期刊阵营迅速获取了在文坛上的流行性;左联刊物多样化的生存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左翼文学在文化围剿下的影响力,并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左翼作家们对报纸副刊的广泛争夺成为后期左翼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左翼文学正是通过巧妙利用报刊迅速完成了其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左翼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总体构建进程。左翼文学的基本特质,即社会化创作倾向、理性思维之光,平民意识与底层叙述,直面人生、揭露黑暗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是没法用一个人、一种倾向、一种理论对它做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界定的文学。”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是由多种成分和力量汇合而成的文学运动,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两个口号”的论争,始终激荡着内在的差异与张力。因此,我们不论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批判还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肯定,都必须在差异当中来思考左翼文学,而不应该笼统地用固定的观念去综合。  相似文献   

11.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蓬勃兴起,固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宣传召唤的结果,也自有其酝酿发酵的现实土壤,其中灾荒与饥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左翼作家的人生轨迹都与自然灾害相交织。左翼作家对自然灾害的书写形式多样,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无所不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体现了左翼文学关怀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左翼文学与自然灾害紧密相连,一方面强化了左翼文学与乡土中国的联结,形成了一种灾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批判功能,唤醒了农民的觉醒与反抗,加速了中国左翼革命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左翼文学的多维发展,使得左翼文学囿于乡土中国的经验描述而忽视了自身的现代品质与艺术韵味。  相似文献   

13.
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 ,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 ,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 ,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 ,又使 30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 ,美学风格发生变化 ,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左翼文学与当代文学教育的关系,正确认识左翼文学的合理性、必然性、现实性,当代性及其缺陷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抗战文学研究承接着新时期以来的活跃态势,不仅研究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就。在研究史料的新开掘方面,纸质史料的新开掘包括抗战时期期刊介绍、文献目录与书目提要、抗战时期期刊汇编、史料丛书与档案披露、抗战文学的作家全集与丛书出版、抗战时期作家佚作发掘整理;而抗战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抗战文学研究视野的新拓展呈现出令人可喜的新局面,突出表现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与抗战文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战文学、抗日战争与区域文学以及报刊传媒与抗战文学等几个方面。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研究理论话语的新收获突出表现为,研究者在新语境下对于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社会性质的重新体认,其中大多是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反思,以及对于抗战文学审美特征的重新界定。在史料的开掘、研究视野的拓展以及理论话语探讨方面皆有众多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延安文学是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期.后期延安文学在“工农兵”方向的规范下对左翼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塑:塑造了具有主体性的新农民形象,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权威,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管理内.这种重塑既是延安特殊的战时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强大政权力量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处理好左翼文学教学与成人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成人学员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是非常有帮助的。左翼文学具有存在合理性、革命现代性和先锋性,它完全可以作为成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而回到文学自身、以人文教育为本也应该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成人教育理念。我们相信,正确认识左翼文学的本质,不但可以提高成人学员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周作人对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30三代“左翼”文学的批判。周作人以他自己的“言志”的文学、“性灵文学”、“自我表现”理论为尺度,对“左翼”文展开了尖锐激烈的批评。他把当时宣传革命思想、反映革命要求的文学视为“载道文学”。尤其对“左翼”文学所表现的阶级功利主义给予抨击.强调文学的诚与达。尽管周作人对“左翼”的立场和态度.从总体上讲是偏激的,但就文学本身的发展来说.也是有其合理性因素的。  相似文献   

19.
潘盛 《文教资料》2014,(36):60-6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的文学审查机关将左翼文学作为重点查禁对象。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上海的左翼文学采取了期刊更名、作品伪装、利用文学传播中的"禁果效应"等方式,来实现文学出版,扩大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学者方维保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左翼文学"与"先锋性"、"人民性"的关系的探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