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正是这样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所谓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其中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和大局目标,改革和完善现行思想品德课程法治模块势在必行。从初中学段课程设置看,法治教育主要被嵌入思想品德课程,与道德、心理健康、国情等模块并列交融,依照"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一我与国家和社会"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3.
牟宗红 《现代教学》2014,(6X):63-65
<正>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德育从"文本"向"人本"转型,由"认知提高"到"情感体验"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博雅西部行"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即按照课程的要求,明确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等要素,将课程搬到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之中。这种社会实践课程从内容上注重了高度的综合性,从形式上强调了活动化,从实施上侧重了主动性、体验性,体现出新课程的精神;同时,这种活动化的课程又遵循了学生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并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蒋耀龙 《现代教学》2012,(Z2):96-97
"绿色指标"为上海教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回归本源提供了保障,也对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对"构建绿色教育生态和评价机制以及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应有的作为"谈几点想法。一、校长应着力于打造学校课程文化校长应注重建立"学校课程改革开发奖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大胆对国家课程实施分级、整合等校本化改革;注重不断丰富课程载体,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社会实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建构理念在我园的逐渐深入,我园教师通过课程游戏化的环境创设要以幼儿的"体验"为基础;教学活动中全程游戏模式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转变家长观念,形成教育合力,推进课程游戏化健康发展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导向,宣传我园课程游戏化的丰硕成果,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对课程游戏化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以期让幼儿在课程游戏化中一直享受"玩"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王贵 《中小学电教》2009,(1):153-153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整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呢?一点要求:以《科学》学科为基础学科,融合《品德与生活(社会)》。结合我对STEAM课程的粗浅认识,并依据构想进行的浅研究和校本开发。  相似文献   

8.
正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课程沉浸于唯理性的教育之中,往往只停留于人的认知、知识层面。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敞开心扉,通过真诚的对话,感召、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学生在心灵层面发生变化。一、对话中消解学生"失语症"在我校教师上的《中山陵前》(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9课)公开课上,我看到如下教学场景。"讨论一下,长辈们见到的‘民主’是什么?"教师的问题提出后,我看到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用自己的话谈对"民主"的  相似文献   

9.
郑佳然 《大学生》2020,(5):36-37
这学期,我主讲《女性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课程原本是一门面向我校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大二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的先修专业没有太多要求,因此近两年我进行尝试,将其开设为"通专融合类课程",全校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  相似文献   

10.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3个方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学生是目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观的体现——学生是主体。  相似文献   

11.
论点     
<正>关于高职教育课程观课程观是关于课程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高职课程观的具体内涵包括几个方面:(1)适应社会的课程价值观。首先,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的,决定了适应社会的课程价值观;其次,人的社会化、职业化需要,决定了适应社会的课程价值观。(2)"技能为本"的课程设计观。"技能为本"课程设计观是相对于知识为本课程设计观而言的;"技能为本"的课程设计观要求高职课程设计应以技能为主线,服务于学生的技能习得。(3)实践主导的课程实施观。因为实践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实践是技能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新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满足社会发展对幼儿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进行"课证岗融合"的课程改革: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相关制度文件,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的课程改革理念;二要遵循"实用、高效"原则,重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重复内容,增设国考要求的相关内容;三要优化实践课,园校深度合作,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从"象牙塔"走到社会的中心,承担了广泛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不断分化的利益主体总要对大学课程提出相应的要求,他们之间有共同利益,也存在矛盾与冲突,大学课程决策必须对此加以合理整合。为此,需要实现课程权力的均衡;建立规范的民主决策程序;最大可能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上对机械制图课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机械制图"课程建设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综合能力课程观;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改革创新课程评价方法。同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利用CAD等绘图软件的绘图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分析,认为:湖南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具有教学指导思想混乱,课程结构、项目设置与本科教育的定位与要求不够协调,体育知识结构的单一、教材内容竞技化依然严重,没有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局面等弊端.提出的基本观点是: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应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体系要体现"体育与增进健康"功能特点;体育课程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体育课程要与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相结合;体育课程要为学生成功发展提供基础和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程改革可以说是势在必行,这是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应社会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一直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这也是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在的课堂都在变化,改变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课程.在该课程的复习教学中,运用"面、线、点"的复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面",就是全面复习,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所谓"线",就是综合归类复习,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对比,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所谓"点",就是重点复习,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均应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根据这一标准,我校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观,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以一节实验常态课"显微镜"为例来说明生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我园正在开展"幼小双向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后继学习和未来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重视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整合性和趣味性,尤其在幼儿发展的评价标准上,体现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力求幼儿园整日生活课程与小学"学习准备期"综合活  相似文献   

20.
王静怡 《考试周刊》2014,(47):142-143
<正>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地理实验探究活动就是学生通过地理观察、调查、观测,理解"地"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化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课堂学习方式,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