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语文教学应顺应儿童天性,许多人认同这一理念,却未能在教学中真正落实,课堂内外都存在诸多有违儿童天性的教学误区,亟待矫正。  相似文献   

2.
一、发现童趣——这边风景独好 儿童诗教学,也就是童诗教育,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儿童的天性首先表现在一个“趣”字上。一件事物,儿童感觉有趣,才会产生兴趣,才会兴趣盎然地沉浸其中。  相似文献   

3.
儿童最重要的天性之一就是喜欢画画,所以正确引导儿童创作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丰富儿童想象力的关键。探讨如何正确进行儿童创作画的教学,期待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假装、假扮看似儿童的游戏与胡闹,实际上是儿童学习的开始,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萌发。文章透过儿童的假装来思考儿童的戏剧天性。儿童早期的"动作(Acts)假装"是儿童戏剧天性的表现,同时假装游戏又为儿童实现角色扮演提供了载体。在假装游戏中,儿童的戏剧天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天性是爱智慧或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然而,受传统人伦关系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儿童的这种天性慢慢减弱甚至消失。为保持儿童这种爱智慧的天性,应尊重儿童学习哲学的权利、地位和能力,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千奇百怪的提问,这是儿童爱智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绘画是儿童天性喜爱的一种活动,它在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进行美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成人化、标语化、卡通化、模式化倾向,又成为当今许多儿童作品中的一种通病。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画,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绘画是一种“涂鸦”式的“绘画游戏”。而这一种“涂鸦”也正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7.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成尚荣语)的确,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立场,顺应儿童立场,给儿童自由生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游韵  谭斌 《教育学报》2009,5(1):25-32
儿童作为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一方面寄托着成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以"小红花"为标志的对其天性的规训.这一悖论通过文学艺术中"另类儿童"的"小红花情结"得以显现.论文从描述影视文本中"另类儿童"的教育经历入手,反思以"小红花"为代表的制度化教育对儿童天性的规训,揭示教育在"天性与规训"之间的矛盾.论文受现象学教育学的启发,提出要尊重"儿童的秘密",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一种"恰当的教育关心",将儿童基于天性的成熟和发展合理地纳入到社会需要的轨道中.  相似文献   

9.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诗性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比成人更接近人类天性的本真,也更具有可以"诗意地栖居"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在古诗词教学中唤醒儿童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0.
蒋陆霞 《文教资料》2007,(20):160-161
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特征,教学对话的有效展开须基于教师走进儿童精神世界;然而,儿童精神世界是一个至今为我国教师教育所忽视的领域。本文通过教学病理分析,认为教师须加强儿童哲学等理论修养,走进本真而又天真的儿童精神世界,才能真正与儿童展开对话,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规训教育是一种无视儿童天性,强调对儿童进行训化、操练的教育。这种教育抹煞了儿童的个性,压制了儿童的天性与自由,塑造了儿童一味顺从、驯顺的奴性人格,使儿童成了装配线上生产的"机器人"。规训教育在本质上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规训教育的分析,揭示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一种崇尚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主体性、能动性、敬畏儿童缪斯灵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道德依赖于主体自觉、自愿地行使,没有主体的参与就没有道德。儿童期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关键期,基于儿童主体性的道德教育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自由的天性,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童话是儿童最自然的精神食粮,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借助童话故事、寓道德于游戏是基于儿童主体性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儿童是具有艺术天性的。谈儿童的艺术天性,首先要从儿童的天性说起。儿童的天性有爱哭、爱笑、爱吃、爱睡、爱玩、爱幻想、有好奇心、喜欢探索、喜欢动手和尝试、有同情心、自然、纯真、善良、快乐、爱画、喜欢色彩、喜欢涂抹等。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儿童的天性为追求真善美。在这些天性当中,和艺术相关的又有很多,这些都将对儿童人生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艺术浸染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力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久久为功、潜移默化地熏陶教化而成。  相似文献   

14.
荆玉梅 《文教资料》2007,(27):138-139
在当今的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学龄前教育)中,似乎对孩子的天性问题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注重了。正确地看待学前儿童的天性,注重人格发展这一敏感期的教育是所有家长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学习这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学前儿童的天性,探索出一种适合学前儿童培养及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作为教师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式来指导儿童绘画,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而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保护孩子的天性,使儿童得到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只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儿童的绘画潜能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心理情况,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作一个准确的判断,在这个基础上,还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孩子的天性。小学教育是儿童学习汉语的起步阶段,教师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上,用儿童的视野进行教学,才能让语文教育真正走进小学生的生活。本文从当下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基于儿童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如何从儿童本位寻找视点,把握切入点,成为当前教师思考的不可或缺的主题。缤纷灿烂、色彩斑斓的语文教学本来会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迸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依然充斥课堂。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舒展儿童的烂  相似文献   

18.
"儿童陶艺教学"是对儿童进行的陶艺教育,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启蒙教育和艺术思维的启发式教育。由于它顺应儿童的天性,又能促进脑部发育,锻炼手与脑的协调能力,因此,近几年发展势头喜人,各校内外教育机构纷纷开辟与之相应的活动场所及活动课程。对于陶艺教学来说,教师应把精力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上,而不是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因此,笔者希望在JL童陶艺教学中,能启发、引领着儿童“用形式去创造”,即“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9.
缤纷灿烂、色彩斑斓的童年生活本会使习作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灵性进发,可是沉闷单调、索然无味却充斥习作教学。儿童是人生发展的宝贵时期.焕发儿童的天性.书写儿童的烂漫.激发儿童的潜能应是小学习作教学的应有之义。让习作教学回归儿童本位。走向儿童生活,寻求习作教学的敞亮境界.才能使儿童习作真正成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母语给养。“儿童本位的体验式习作探究”的提出.既是对长期应试习作教学的大胆颠覆.  相似文献   

20.
于强 《福建教育》2009,(10):35-37
在语文教学的领域,“‘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命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对于其中的“什么”,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以至于大多数人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打转转,而很少在“言语”与“儿童”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就导致了在语文课堂中,在很多情况下,教学往往只关注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儿童在课堂上的言语生命状态,把学生的言语表达看做一种工具的简单运用。久而久之,儿童言语的天性和个性便在课堂中消失殆尽。因此,理解和认识“儿童”与“言语”的关系,不仅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