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次课上教师甲请一位学生朗读《燕子》的第二小节。其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话,学生读错了两处。教师甲有些不悦,说:“怎么读的?一句话错了这么多地方!坐下,听别人读。”学生涨红了脸,惶恐不安地坐下。在课前复习的时候,教师乙请了一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千钧一发”这个词语。学生把“钧”写成了“钓”,下面学生立即发出一阵哄笑,教师乙马上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写字的学生说:“写错了不要紧,可以想一想,改过来嘛。”学生认真地想了想后,轻轻地在黑板上写出了“钧”字。教师乙点点头,说:“对,就是这个字。你…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回答有出入是正常的。对学生的回答在教师也不能判断正误的时候,可以抓住其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转化到对文章的理解上来。例如一位教师教《桂林山水》提出的问题是:“漓江的水绿得像什么?”教师设想学生回答:“像无瑕的翡翠。”但一位学生的回答是:“绿得像青梅酒。”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3.
借分     
一位学生对某任课老师颇有微词:“教师对待学生理应一视同仁,你却有点厚此薄彼。”该教师心平气和:“何以见得?”  相似文献   

4.
一、透视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镜头一: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唱《畲家孩子多快乐》一歌时,组织合作学习,让学生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另一位教师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歌中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歌曲中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学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对合作讨论的不情愿、不积极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
一位教师在一家教育网站的论坛上发了个“怎样指导学生做笔记”的帖子,文字不多,照录于下: 一、记提纲  相似文献   

6.
农村小学,一般规模较小,教师编制也比较紧,多数学校在语文、数学两科配有专职教师,而思想品德、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则多由主科教师或学校领导同志兼教。目前,兼教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个大问题。例如地理课,有一次,一位教师请学生在填充图上标出杭州和苏州的位置,学生把它填反了,这位教师还伸出大拇指夸奖道:“好,填得好!”并叫全班学生鼓掌。又有一次,两位学生争论:“世界上到底是七大洲还是五大洲?”一位教师解答说:“毛主席的诗词中写了‘五洲震荡风雷激’,  相似文献   

7.
一、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练习”(一年级) 1.“你说得最响,奖励你一颗五角星。”一年级的数学练习课,学生看卡片口算。共12张卡片,12位小朋友口答,都答对了。最后,老师选其中一位,这样评价。 2.“100以上的数我们没有学过,你都能说,老师奖励你。”面对“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教师请学生提出问题。生:“蝴蝶标本和蜻蜓标本一共有多少只?”另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这样说:“64 40=104(只),答:一共有104只。”教师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教师的指令少了,学生自主多了;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参与多了……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没有探究出结果,教师还在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有时,只有一两位学生举手甚至是一位学生都不举手,把教师急得头上直冒汗;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其实质就是以文本为载体,教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潜藏在文章后的作者仿佛是一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知心朋友,教师仿佛是一位“拨云见日”的向导,学生则是“求贤若渴”的拜访者,他们沟通、互动,构成了语文教学充满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注的“对话”过程。■走进:把作者的情“品”出来现代阅读理论认为:真正意义的阅读活动是由“作者、读者、作品”构成的“三边”整体活动,这三边中…  相似文献   

10.
耳闻有一位小学教师,在教学生读笔顺的时候,将“捺”误读为“nai”音。一位小学生向他纠正:“念na,不念nai。”这位教师却冷冷地说:“这个字是多音字,就念nai。”学生不服气地翻开字典与他争辩,这位教师急了,把眼一瞪说:“老师再不行,也比你强。怎么你这么爱犟嘴!”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在讲解蔷薇的知识后问学生:“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学生答道:“是可怕的刺。”另一学生答道:“是美丽的花。”老师表示赞许。第三个学生答道:“我想,应该想办法培育出不带刺的蔷薇。”“你胡思乱想些什么!”教师怒斥道。其实,这位教师没有意识到,他错过了一次发挥  相似文献   

12.
善待锐气     
刚走上讲台时,我打定主意,要推陈出新,给学生一个惊喜。于是我制定了许多措施:在教学中穿插游戏,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动脑动手,课外不布置太多作业……一时间,许多学生喊着爱上我的课,我心里也美滋滋的。一天,一位教师告诉我:“校长对你有意见。”我茫然了。他说:“你刚来,不知道学校的规矩,千万别玩新的……”我当时想,反正学生拥护,怕什么。一个月后,学校进行了月考,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列全镇倒数第三。面对结果,我心里很沮丧:我没偷懒,学生怎么会考得这么差?这时,一位中年教师告诉我:“别人逼着学生多背书,多做作业,做不完作业就要罚。而…  相似文献   

13.
一、顺水推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 ,学生常会产生一些疑问或需求 ,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些“学情”的教学价值 ,顺着他们的思路 ,顺水推舟 ,让他们自由发挥 ,有时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表演小壁虎借尾巴的情景 ,学生非常踊跃。一位被选中演黄牛伯伯的学生天真地问老师 :“我可不可以去吃草?”老师亲切地回答说 :“可以 ,你就去吃吧。”学生就乐滋滋地去“吃草”了。他的生动表演 ,赢得了全班学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在接下来的一组表演中 ,一位学生问老师 :“表演的时候 ,可不可以不照…  相似文献   

14.
教学镜头一: 一位教师在上《小马过河》一课时,指导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中小马和松鼠的对话:松鼠告诉小马河水很深,不能过河,不然它会淹死。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这位教师要求学生这样来读小马的话:“水——很深吗?”以表示小马的吃惊。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对教师说:“老  相似文献   

15.
国敬华 《教育艺术》2003,(10):16-17
京城一所私立学校的小学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上公开课时,一学生举手说,老师您讲错了,回去备好课再讲吧。对此有人说:“这个学生太狂了”“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学校早就被‘掐死’了!”……但笔者认为,也许这个孩子的行为正是我国教育的希望,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多注重传授知识,教师以将所教知识融会贯通,规  相似文献   

16.
如此规定     
全区数学教研大组研讨活动时,一位教师在《年、月、日》课堂教学的尾声,进行了质疑问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年中有大月又有小月呢?”教师迟疑了一会儿,说“:这是规定。”又有学生举手“:老师,为什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呢?”教师说“:这是规定。”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呢?”教师说“:这也是规定。”举着的小手不约而同地放下了。教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一位男生小声地说“:有什么好问的,都是规定嘛!”就这样,在教师的规定声中,结…  相似文献   

17.
一位姓王的中学语文教师告诉笔者: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要求学生写作文;教学的内容也由学生是否应该听转向学生是否喜欢听;他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变得缩手缩脚,多在充当“和事佬”……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害怕学生利用给老师打分的“武器”对他进行“报复”。甚至有的学生在遭到老师批评后想尽办法“炒”掉老师,致使这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很不稳定,一个学期换了多位教师。我曾与这个班的学生代表谈话,他们普遍认为老师被学生“炒”并不是因  相似文献   

18.
偶听友人讲一笑话,听罢,啼笑皆非,感触良深。有位教师在开学伊始对新生点名时,突然被一学生名字难住,怎么办?说不知道,有损教师“脸面”。幸好这位教师灵机一动,很自然地把这个名字跳过去,点完之后,问:“还有谁未点到名?”一男生站起回答:“我”。教师再问:“你叫什么名字?”不想学生偏不买账,答曰:“点名册上有。”弄得教师一时哑然。看看,面对如今的学生,教师如果想投机取巧解决问题,往往不免弄巧成拙。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常提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老师被问住应该说是常事。但如果碰到如此种种刚好是老师不懂、不知、不会、有疑问的问…  相似文献   

19.
以火灭火     
听一位自然教师讲《燃烧与灭火》一课,教师提出:“大草原着火怎样扑灭?”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发言非常热烈。而且有的学生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使我感触很深。一名学生首先回答说:“可以用人工降雨扑灭”。教师说:“没有云怎  相似文献   

20.
“张迎善1天能栽1000多棵树,现在已经栽种26万多棵。”这看似非常明确的数学问题,却恰恰出现在语文课上。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一双手》一文中有一段文字: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体味“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变得这样‘丑陋’”时,有一个学生说是因为张迎善栽树多的原因,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读出上面这段话,以加深印象。可有个学生却突然对“26万多棵”树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