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为扭转社会风气,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治国以教化为先”的主张,并以丰富而又颇具创造性的教化思想指导了明初教化实践。朱元璋认为,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各级官吏要言传身教,要积极推动教化活动的展开,并以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教化政策能够长期得以贯彻落实。朱元璋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明初也对有明一代的教化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儒家学说“注重风教”的观点对于古代戏曲导演理论的影响至深至远。儒家重视思想教化和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等精神要义,成为戏曲导演艺术创作的主流和传统。在中国古代戏曲导演史上,追求戏曲艺术对于人的陶冶、教育作用以及对于社会的重大责任感,始终是指导古代戏曲导演创作的一个恒久不变的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3.
朱有燉作为明初曲坛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受正统文人价值观念的影响,视戏剧、散曲为席间佐樽之设;另一方面又将戏剧、散曲纳入到传统诗文批评的体系,强调宣扬道德教化、维护统治秩序的功能。虽然如此,朱有燉强调戏曲与古诗"体格音响"上的一致性,突出戏曲的社会政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抬高戏曲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推动了晚明儒学平民化时代通俗文艺思潮的形成与流行.具体到泰州学派产生、流行的核心地区——泰州而言,明清以来泰州戏曲"倍盛于前",成为"江南文脉"视域下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也成为"江南文化"渡江北上的现实体现.泰州戏曲文化的勃兴,一定程度上根源于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平民儒学思想和"言情"文化思潮.从泰州戏曲文化的繁荣,可见泰州学派的文艺思想深刻影响了晚明以降诸多艺文活动,是社会转型时期启蒙思想积极、主动推动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社会教化和文艺发展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命题,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整体生长,因具有偏颇审美特性极易引发偏颇的审判,耐人寻味。本文依托中国古典戏曲范畴,仅在宗教方面浅探戏曲教化的渊源。古剧的产生和发展和宗教的关系密切,宗教文化锻造中国古典戏曲教化的三种模式:走下神坛等级鲜明的仪典模式;超乎个人禁欲绝情的集体模式;欲罢不能来返现实的报应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中国,科举不仅作为一种选拔官吏的方法,更是国家推行社会教化,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工具.在科举从庙堂走向民间、从社会精英走向普通百姓的历程中,戏曲扮演了重要作用.唐宋之后,戏曲中科举影像日渐显现,朝廷、剧作者和民众共同营造了两种不同意识走向的科举模式.戏曲在满足民众对科举种种想像之余,塑造、重建了市井民众科举的"意义世界",为科举制度获取了最为广泛的民间舞台.  相似文献   

7.
明初文坛不甚兴盛,但教诲主义文学创作却在此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文学作品以宣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主旨,表现出极浓的社会功用意识.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学传统及明初作家的创作密切相关,但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朱元璋实施的高压与怀柔政策正是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闵永军 《天中学刊》2011,26(6):55-57
明代前期的戏曲理论,在批评倾向上主张戏曲应具有道德教化色彩,伦理教化功能;在戏曲政策上规定了“义夫节妇”的演剧方向。藩王重臣论曲时提出了“有裨世教”的主张,一些丈人论曲也表现出道德教化的倾向。戏曲理论教化色彩的浓厚与思想界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氛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中国电影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电影"已经在理论上成为共识.但由于中国电影长期坚持精英文化立场,甚少关注中国电影和通俗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梳理考察通俗文化与中国电影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变中国电影在创作题材架构上的不平衡,纠正中国电影在认识理论上对通俗文化传统的疏远轻视.本论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通俗文化和中国电影的关系,再从文化层面梳理通俗文化在中国电影中的形态和地位,进而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如何对通俗文化资源进行更新和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0.
明初教化剧盛行,其中的女性形象值得关注。明初教化剧中的女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良家妇女,另一类是风尘女子,她们在剧中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教化受众。这些女性形象传达了当时的男权意识。这种现象与明初的文化政策息息相关,又与中国文学内部的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