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斯塔夫爵士(Sir John Falstaff)是莎士比亚在他的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两部中所塑造的一个人物.这部剧本是莎士比亚于34岁时(1598年)写成的.一经上演,福斯塔夫这个人物便征服了观众,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之一.特别从十八世纪开始,莎士比亚学者便风起云涌,对福斯塔夫的兴趣日增,研究的文章络绎不绝.福斯塔夫不仅成为各阶层人民议论的话题,甚至臆想出来的福斯塔夫画象也成为招揽生意的广告和装潢门面的画片.福斯塔夫不仅为资产阶级学者们所赏识,而且也为无产阶级学者们所重视.恩格斯就非  相似文献   

2.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儿》中著名的喜剧人物,是莎士比亚戏剧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从诞生至今,这个人物一直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广的思想反省意义吸引着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多方面的研讨。本文将运用维姆萨特“具体普遍性”理论,重新解读这一经典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3.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喜剧人物之一。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性格一直以来都是莎剧研究中令人兴趣盎然的话题。本文从作者角度出发,对福斯塔夫形象进行了探讨,认为,福斯塔夫这一形象得以不朽的深层原因在于,他身上所蕴涵的思想反省意义和莎士比亚的心灵是和谐一致的.他是莎士比亚用来表达其内心隐秘情感的一个手段,拥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福斯塔夫是莎经亚笔下最有名的喜剧人物之一。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马克思恩格斯也把他作为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但是,人们历来只看到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本身,而对其性格的喜剧机制不甚关注。本文从文学符号学“能指与所指”关系出发,从福斯塔夫的语言、行动、信仰、肢体特征等方面,剖析福斯塔夫的喜剧个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喜剧性格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5.
小引:艺术批评的标淮 约翰·福斯塔夫爵士,是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著名的喜剧人物,他和哈姆莱特·夏洛克并列,被公认为莎氏所创造的三大最复杂人物形象之一。 几百年来,西方的文学家对这个人物作过大量针锋相对的评论。例如,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评论家约翰·德莱登叫他为“懦夫”,早期浪漫派评论家莫里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富于现实生活气息,而且人物个性总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地显示出来。夏洛克、哈姆雷特、福斯塔夫等都已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本文将针对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主人公———这一具有多重性的主体形象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 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大多知道John Falstaff(约翰·福斯塔夫)这杰出的艺术形象。Falstaff是一个肥胖的没落骑士,吃喝嫖赌、吹牛拍马却又俏皮幽默。吹牛是这个人物最突出的喜剧性格,而他的姓氏Falstaff恰好对他这一性格特征作了绝妙的隐射,因为Falstaff与英语普通词汇Falsc stuff(假货色)谐音。这种隐射或揭示人物性格等方面特征的人物命名就叫做Aptronym。  相似文献   

8.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一个最完美、最逗人喜欢的喜剧形象。堂·吉诃德形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喜剧角色,但与福斯塔夫相比具有不尽相同的审美意义。通过两者的比较能更好地体现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异同,并进一步揭示出两位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对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四人邦”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在一切领域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制造了许多反动谬论.文艺上“三突出”的邪说,就是适应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所谓“三突出”,照他们自己一伙的说法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他们把这个公式吹得神乎其神,先说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继而升格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他们用“三突出”取代了毛主席为我们规定的衡量香花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和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把它作为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唯一尺度.他们还用这个僵死的公式,取代了毛主席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规定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论无产阶级艺术》是茅盾于1925年5月——10月在《文学周报》上连载的一篇论文。笔者在以苏联的文艺理论对茅盾影响为题的调查中,发现《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是全面依据亚·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的论文而写出来的。这在《茅盾研究会会报》(日本茅盾研究会主办——译者注)第7期(1988—6)上,笔者以《茅盾<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出典》为题作了介绍(以下简称《出典》)。我将茅盾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和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的英译文及日译文並列在一起,指出了对应之处。之后,在1988年夏天日本召开的中国三十年代问题研究会集会(7月30日——8月1日在长野召开)上,笔者获得了这一课题的发言机会,虽还是初步整理出的东西,却聆听到了与会先生的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1.
小说创作的中心任务是刻划人物;而要刻划人物,就必须注意讲究人物的调度艺术。小说创作中的人物调度,主要是指对人物相互关系中轻重主次、进退离合所作的艺术处理。这种艺术处理,固然与作品的情节铺陈有密切的关系,但与细节描写、结构安排、环境设置以及人物刻划本身所使用的各种艺术手法等,关系也极为密切,因此,对小说的人物调度艺术,必须从多方面作综合考察。无论是从整个作品构思的全局来看,还是从作品局部所提供的某种相对集中的生活画面来看,人物调度在小说创作中都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怎样安排人物的轻重主次,何时调动  相似文献   

12.
高尔基(1868——1936)是无产阶级文艺大军的旗手。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对高尔基曾做过高度的评价:“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对无产阶级艺术作出了许多贡献,并且还会作出更多的贡献。……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权威,这是无可争辩的。”(注1)本来是“无可争辩的”,可是万恶的“四人帮”却污蔑高尔基是“同路人”,他们丑化高尔基,狂吠要把他的作品“倒过来看”。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13.
在两汉乐府诗歌中,同《陌上桑》堪称珠联璧合、具有相当的艺术魅力的要算旧题辛延年所作的《羽林郎》。这篇小巧玲珑的叙事诗,就思想内容而言,刻写了身世低微的酒家女胡姬抗拒权门豪奴的调戏。进步的古人赞赏其节烈,今人认为反映了同近代无产阶级一致的被压迫阶级的健康的婚姻爱情观,这在古代诗歌中确属难得;而从艺术上说,则不论情节、场景的设置,人物的刻画,格调、氛围之渲染、处处都使人联想到某  相似文献   

14.
福斯塔夫形象造成的接受困惑是一个至今还未说清的问题。本文清理了评论家们对此现象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不道德的福斯塔夫令人喜爱的原因在于:他不道德行为动机的模糊性、方式的随意性和结果的无害性没有给观众读者造成恐惧戒备心理;他的行为所显露的不成熟不老练和天真幼稚又使人们对他产生爱怜;和理想君主哈尔太子的亲密关系还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原谅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对人类文化遗产、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遗产的科学总结,是关于文化运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基本规律的完整的革命学说,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指南,也是无产阶级批判和战胜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文化艺术实践的思想斗争中产生的,它的建立和发展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厉史过程。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我国和外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情况,作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相声是一种具有喜剧风格的表演艺术。它能以尖锐泼辣的语言对敌人进行讽刺,嘲笑,揭露和打击,又能以善意的态度对人民内部的缺点和错误思想进行批评,同时还可以满腔热情地歌颂新人新事,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是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任务,相声必须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这、任务。因此,片面地把相声说成严讽刺艺术”或者“笑的艺术”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有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文中常穿插有人物对话,于是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又成为了一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艺术是属于人民的”。这是列宁给无产阶级文学提出的响亮口号。它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地宣布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就是为被  相似文献   

19.
(一) 高尔基,本名叫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列宁语),是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奠基人,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一八六八年,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困的木工家庭。他自小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十岁上,母亲又病逝了。从此,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流落街头,独  相似文献   

20.
在昭和初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鼎盛时期,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描述显示出超越国界的阶级认同。从昭和元年里村欣三的《苦力头儿的表情》,到昭和4年平林泰子的《敷设列车》,再到昭和6年黑岛传治的《武装的城市》,日本作家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描述从日本人的单方面想象逐步发展为以中国劳工为主体的自我表述。在越来越彻底地摆脱殖民主义偏见的同时,人物塑造从模糊和自然走向清晰和符号化,思想大于形象的趋势日渐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