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主谓短语表时句从﹃大阉之乱﹄的注译说起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对于“大阉之乱”,课本注为:“魏忠贤这场祸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教参》“...  相似文献   

2.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是张溥《五人墓碑记》里的一个句子。高中语文(必修)《单元知识训练》把句中“能不易其志”分析为“缙绅”的后置定语。笔者认为,如此分析是不符合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  相似文献   

3.
高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把“敢以烦执事”译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这样翻译,显然与上语意缺少连贯,理不通。于是有人认为:这里的“敢”字,应当理解为“岂敢”、“哪敢”、“怎敢”。此句可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以为这样译,前后理一贯,谦恭的语气也表达得很好。(见《中学语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  相似文献   

4.
李精白谄媚     
《阅读与鉴赏》2002,(5):6-6
明朝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口含天宪,手握王爵,权势炙手可热。 当时,不少地方大员为了仕途腾达,纷纷为魏忠贤大建生祠。攀龙附凤,献媚取宠。山东巡抚李精白就在蓬莱阁、宁海院建造魏忠贤生祠,并亲笔题词:“尧天巍荡。帝德难名。”但在写“巍”字时,却将“魏”字上面的“山”字头改写在下面。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竞恬不知耻地说:“怕压着上公(魏忠贤)的头。”此等谄媚,真是挖空心思,无耻之尤。(据(清)梁晋竹《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编写)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语第三册《言常用句式》一在谈及定语后置一类句式时,将“缙绅而能不易其志”作为典型例句列举,并在括号内注明其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而《教师教学用书》在《五人墓碑记》中归结“而”的用法时,又说“……一是表示前后词语的转折关系,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这就让人犯糊涂,孰是孰非呢?  相似文献   

6.
一、联系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联系课文的历史背景,联系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条理,弄清全文大意。比如,《伤仲永})中“父利其然也”一句,如不联系上下文及文章标题中的“伤”,就很可能将它译为:“父亲利用他(仲永)这样的(本事)”,也可能译为:“父亲获利应该是这样的。”根据该文的中心,这句话应该译为“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二、归纳法。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把有关字词的用法按一定的类别归类。比如,《捕蛇者说》中的“而”字,就可以将它作如下归类:1.黑质而白章(表并列)2.而吾以捕…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无论从文章篇数到内容深浅难易基本趋于合理。在施教中究竟能否达到《大纲》规定的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师生共同努力。经过千百年来淘洗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含古诗词),是诗文中的极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作为中学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8.
彭再新 《现代语文》2008,(2):111-112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言“敢以烦执事”,对此解释有多种。一、人教2004版注释为:“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1期《〈烛之武退秦师〉中这个“敢”字怎么译?》认为当译为“哪敢用这个麻烦您(亲自动手)呢?”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对此句的注释就是:“从文面看,‘执事’是指秦伯手下办事的官吏,实际是秦伯本人。此连上句言:‘郑亡国而对秦有益,那就麻烦您用兵也无所谓’。”四、中语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翻译是“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五、北师大训诂学串讲资料认为“全句的意思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秦国有好处,那我岂敢半夜三更跑来麻烦您?”这里给秦伯添麻烦的不是“亡郑这件事”,而是人家好好地正要“亡郑”,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商榷辽宁刘荣义一、“故人西辞黄鹤楼”应如何译?诗的首句,小语教参第十册注释;盂浩然由酉向东行,所以说“酉辞”;译为: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唐宋诗选讲(绝句)》则译此句为:“老朋友向西北告辞了黄鹤楼”。这两种译法都欠...  相似文献   

10.
李卫锋 《现代语文》2008,(3):114-114
明张溥文《五人墓碑记》中有“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一句,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196页)将“谁为哀者?”解释为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并提前,译为:“差役们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众人再也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笔者认为“谁为哀 者?”一句解释为“在为谁悲痛?”与整篇文意不是很符合,如果解释为一般的疑问句“谁在哀哭?”似乎更为妥当,在此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张溥《五人墓碑记》(必修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所写苏州市民暴动,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激于义而死”的英雄事迹,其历史背景在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黑暗时期。文中涉及魏忠贤与明末党争,“生祠”的兴废等历史事实。为便于深入理解原...  相似文献   

12.
周启 《语文天地》2011,(12):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用”,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六册后面的诗歌、文言文单元中,有些注似有不妥,现择几例,试析之。(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编者将其译为:“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踏破了。”联系前文来看,导致“娇儿恶卧”的直接原因无疑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孩子年幼无知,对眼前冰冷的被褥自然会厌恶,不乐意钻入其中度夜。所以,“恶”在句中应读为wù,解释为“厌恶,不乐意”。“娇儿”意即“娇气的、撒娇的孩子”。合起来译为:“撒娇的孩子不乐意睡觉,胡踏乱蹬把被里都弄破了。”这样译,不仅合“情”,而且合“理”。(二)《雨…  相似文献   

14.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出自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材注释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以,因为,介词。下面的‘以’,认为,动词。一日,一两天。乎,于。尔,你们。”如果按照注释直译的话,“毋”译为“不要”;“以”译为“认为”;那么“吾”,明显的“我”,又该如何翻译呢?配套教参译成:“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也体现不出“以”是“认为”的意思。笔者认为,此句中的“以”解释有误,当译为“用”;“毋吾以也”当译为“(人家)不用我”。  相似文献   

15.
《石钟山记》:“舟人大恐。”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对此句的注释是:“(舟人)船夫。”笔以为此说欠妥。在现代汉语中,“船夫”指在船上工作并以此为生的人。他们应该对当地的水状况及周边环境都非常清楚。章最后在解释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时也说:“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知道什么?显然就是前所说“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风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对象的陌生,既然船夫知道“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的原因.又怎么会“大恐”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8.
君:译为您。“别君去兮何时还”(《梦游天姥吟留别》)子:译为您。“此方有辱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二册《两只鸟蛋》的教学片段如下: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小节呢?请听录音。(生听录音,体会)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伙伴听,好吗?(学生找自己的伙伴自由练习朗读,有的读一节,有的读全诗)生:我最喜欢第一节。(读)师: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很流利。生:他应该把“凉凉的”读得轻点儿。生:不,我觉得要读重点儿。师:那就按自己的想法再读一读。(两人分别读这句)师:你们还想评一评吗?生:他没有把“真好玩”的感觉读出来。师:你们听得很仔细。谁能再有感情地…  相似文献   

20.
解读《老王》的“入口”在哪里?自然是在全文的末端,卒章显志的一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的文字素来冲淡,而此句却在不经意间闪射出鲜明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