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唐人小说的数量很多。唐人自撰的小说专集就有许多种;还有许多单篇流行的作品。这些作品有一部分保存在宋初李昉等人编集的“太平广记”里。“太平广记”一共有五百卷,分了八十八类,搜罗了宋初太平兴国三年(公元九七八年)以前的许多小说,其中就有不算太少的—部分是唐人作品。唐人小说的作者,许多已经不可考了;就可以考知的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中唐以后人。中唐以后的一百五十年间,可以说是唐代小说特别兴旺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的古体诗可分五古和七古两大类。其五古主要学阮籍《咏怀》组诗,又受《古诗十九首》的影响,长篇五古为苏轼所效法,其七古成就较五古高,以学杜为主。作品除反映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外,还擅长刻画各种物态,有的自寓身世之感,七古中的讽刺诗用笔灵活,善于变化。杂言在七古中也很有特色。刘禹锡的古体诗在中唐诗坛上虽然谈不上开宗立派,但由于笔力劲健,语意超迈,因此仍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其古诗风格,介于韩愈与元、白之间而偏近韩愈,五七言长篇古诗尤其接近韩愈,而与孟郊、柳宗元、李贺等人的风格绝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唐绝句中有一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句式,即“问答体”,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一问一答式,联章问答式,问而木答式,寓问于答式。但这一句式并非唐人的首创,而是在继承前代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价值意义是值得后人探讨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侨居海外的华人,都以“唐人”自称或被称,而不称之为“秦人”或“汉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现在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绝大部分人是自福建和广东迁去的,其中又以福建沿海的漳州、泉州、福州等地区的人为最多,其远祖的绝大部分来自中原,而中原人又以固始为最多。固始人南迁人数最多时在唐朝,一是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人闽,率大批府兵将校,平息“蛮獠啸乱”;一是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寿州人王绪作乱,举兵克固  相似文献   

5.
最早提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这一问题的是明代的李攀龙。李攀龙为“后七子”领袖,编有《唐诗选》。在《唐诗选》中,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压卷,称为“唐绝第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为“后七子”领袖的王世贞赞同李攀龙之说。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于鳞(李攀龙)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  相似文献   

6.
古体诗 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载,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宋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模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相似文献   

7.
《昭昧詹言》谓“诗莫难于七古……杜公太白,天地元气,……”二千年来,只此二人。”又书中对于七古,只推崇李杜韩苏四大家,谓“南宋以后,遂无大宗”云云。七古虽名为古诗,其实是从唐代才发展起来的。七古在旧体诗中是变化最多的一种体裁,也是最难写的一种体裁。七古虽无有形的平仄、对仗的限制,可长可短,也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看来似乎很自由。但它的种种要求,卻都很严格。除了与其他体裁的诗一样,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歌中的“仙人掌”意象,内涵丰富、韵致独特。首先,“仙人掌”在唐人笔下,意指汉武帝神明台上的承露“仙掌”。唐代诗人借“仙掌”捧盘之事典,既讽刺了汉武帝佞仙惧死的荒谬举止,又抒发盛袁无常的历史沧桑感。其次,“仙人掌”又指西岳华山之上的“仙人掌”峰,唐人在描写华山时,往往提及“巨灵掌劈华山”的神话传说,该传说为“仙人掌峰”蒙上了一层神秘瑰奇的美丽面纱。再次,在唐人那里,“仙人掌”还意指荆州当阳县玉泉寺出产的“仙人掌”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这个看法对不对,我以为解决了下述四点就知道了。(1)能不能按朝代来分唐、宋诗?是不是唐人都懂形象思维,也就是说都掌握了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而宋人则相反(虽然比较委婉地说只是“多数”)?(2)形象思维是否只包  相似文献   

10.
李白诗散论     
一、关于李白诗歌的体裁有唐一代是诗体的大发展和完备时期。胡应麟在《诗薮》中有这样的感叹:“甚矣,诗大盛于唐,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诗歌体裁发展到唐代,可谓是一次集大成。而且唐人还开创出了自己的独特诗体——近体诗。近体诗自“沈宋”二人的倡导和实践,至初唐后期定型,成为唐代占有统治性地位的诗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旧体诗中,在《诗经》《楚辞》之后,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汉魏六朝时代的五言诗,唐代人称此为古诗,以别于唐代人按严格体式和韵律写的属于"近体诗"范畴的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长律。由于五绝、五律诗每句中的5个字是前两字一顿、后三字一顿的句法结构,正是与七绝、七律诗句的后5字构词顿数相同,以至与许多词的五字句顿式一致,所以五言律句的构制,就成了诗词写作合于韵律的必须具备的实践准备条件。在五言诗的写作上,五言绝句的难度更大,因为每首诗只有20个字,且要独立成章,因此必须立意集中,不枝不蔓;文字精妙,难于增减;借端托寓,蓄意深微;意到辞工,不假雕饰。由于五言绝句的体式精微,施展的天地极小,所以历来虽有名篇,却少有独擅此体的名家。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七古在盛唐并不算杰出,但他的艺术技巧已趋成熟,已经显现出盛唐诗的风韵气骨,在盛唐七古的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古代诗歌史上也有着不可抹杀的影响。试分析王维七古的艺术风格并阐述它的文学价值以论证它在古代诗歌发展道路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四言诗,是从《诗经》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众多体裁中第一种正式流传的诗歌体式。先秦诗歌虽有《诗经》《楚辞》两大源流,但《诗经》的影响更大。在两汉,虽有汉乐府杂言及新兴的五言诗,四言诗并没有因此而湮灭,它一样被文人传唱,以它特有的形式特征抒发作者的感情,成为当之无愧的正体诗歌。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张籍与韩愈、白居易,在数十年的交往中,彼此之间写有50余首唱和诗。追溯三位诗的交游历程,解读其唱和之作,有助于感知中唐两大诗歌流派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并认识诗人彼此相知相交、切磋砥砺的唐诗乃至唐代学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古诗重在自然之音节,原无所谓声律。至南朝宋末而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目,沈约著《四声谱》,四声应用于诗歌文学创作,古诗开始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型。五言之诗,字配四声声调,调声构律,组合计算之理,类九宫之算法。由是探研律调之秘,释解拗律之谜,制成声律九宫格谱图,古诗之格律一目了然:永明律诗,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九宫之四正四维,句多入律;唐宋律诗,平仄二元,二四异声,律句在四正,拗句在四维,“特拗”别立中宫。教学唐诗,或从图谱索句,或按宫格填联,声律无不中规合矩。  相似文献   

18.
初唐诗人沈佺期一直都被认为是律体的定型者之一,其近体诗比较注重首句入韵,格律较为严格,虽然存在失粘与失对的情况,但这些微小的瑕疵并不能动摇沈佺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驿铺题诗即题写在驿路上的递铺和驿站壁上的诗.宋人驿铺题诗是从唐人馆驿题壁诗发展而来的,其性质属于古代题壁诗的一种.较之唐代,宋人馆驿题诗的数量更大,分布面更广,形态更复杂,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