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精细化管理中融入“无边界”理念,通过课程建设的“无边界”、教师专业成长的“无边界”、内外资源的“无边界”、分工定位的“无边界”,模糊或打破了学校内外各种横向、纵向的界限,促使学校内部条块之间、学校与外界资源之间的“边界”具有渗透性、灵动性,进而激活各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要素,提升学校管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评价方法有评语、行为观察、学习日记、情境测验和成长档案袋等.其中,成长档案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档案袋评价是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一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和反思报告,它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在自主选出比较满意的作品的过程中,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档案袋评价也可称之为"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它是当前国外教育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新兴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前七次改造的课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在课程功能上实现了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改变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建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特征的课程结构.建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也因此变成一种动态化、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班主任,多年来我努力做一名"有心"的教师,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关注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行为.因为,教育就是这样的"踏雪无痕".  相似文献   

5.
"师生共同体"的提出旨在将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构建为一种互动的、稳定的主体间性结构.高校"师生共同体"构建,既是高等教育研究学理逻辑下的必然趋势,又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现状下的改革之举.具体教改举措包括,将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协同起来,以开放性体制呼唤师生主体性回归,用课程建设搭建师生"双主体"间性载体,提升教育教学方法,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6.
"讲台无边界,校园即课堂,一切皆课程"。这是兰州市城关区一只船小学近年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总结和提出的又一创新性理念。当前,学校的所有活动都是为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环境文化课程、班级文化课程、节日文化课程、主题文化课程、体验文化课程等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共同成长的舞台。学校还将国学与围棋、体育、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主体,将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把理想信念的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更大化发挥"大学语文"课程集人文性、思想教育性及工具性于一体的功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智成熟,助力其职业化道路健康前行,培育国家栋梁.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我们建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探索出了温情导师制"五导"训练法,即每位老师都成为学生和谐发展与快乐成长的"导师",并负责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心理、引导交流、辅导作业、指导生活、训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国际教育界一直重视"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是教师的"培养基",是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的,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读懂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标志。聚焦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课堂,以"参与观察法"为出发点,借助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课堂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来解构课堂教学,可以优化教师教学进而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可以提升教学有效性及课堂文化品质,进而作用并影响学校文化品质、教育文化品质。这不仅关乎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命运,更直接关乎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0.
"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儿童认识的求索及对"每一个"的关照的接力,其核心的追求便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精彩纷呈的表象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好比是植物的花朵,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它的根,小学教育从事的是根的事业,即学生内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概念是被全球普遍认可和推崇的教育价值理念,但在"实践转化"上却大相径庭,甚至还没有清晰的实施轨迹。从定义和要素进行溯源,终身教育的概念存在先天性泛化及其与制度的"边界性"冲突,与传统教育相比,终身教育系统具有四个特征:开放的系统、普惠性原则、资源的均衡性和持续成长。与长三角地区近年来教育数据的现实比照发现,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形成一个持续成长的系统,实现政府角色的转型,形成明确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12.
"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教育,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它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个人体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文教育注重文本的形象性、情感性、内在韵律、审美境界和作家人格操守的解析.人文教育讲究的是合天性、求发展. 一、源于生活,体验人性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近发生的生活中的人与事,与学生同步共振于时代的节拍,要注意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个体悟的脉动、每一个领悟的产生,引导学生玩味、咀嚼与延拓文本.  相似文献   

13.
循序渐进,关注成长 "五小"是一个有150多名教职工的学校,却能具体地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给每位教师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正>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将办学理念、目标转化为办学行为并促进学生成长的栽体,因此,课程的品质即学校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一所优质的学校必然是一所建构了优质课程的学校。就学生的成长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因此.如何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科学成长、健康成长、自由成长和可持续成长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下学校和教育最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刘会 《湖北教育》2022,(1):75-76
无边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生涯奠基、为生命导航、为人生立志.在无边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洪山实验小学着力打造"互喻德育"体系,聚焦六大行动,促进课程德育与生活德育相结合,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结合,陶冶德育与实践德育相结合,注重德育活动的序列化与主题化,德育内容的层进化与沉浸化,德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突出行为...  相似文献   

16.
德育"师本课程"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每一个学生选择适合生命成长的课程。德育"师本课程"的研发是德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需要、德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应源于教材、基于学情、立于资源且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17.
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在多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始终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阳光健康,快乐成长,都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的教育理想,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以儿童的"乐学"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3+1+1"的发展策略,即拥有适于儿童文化的三种课程(学科课程、校本课程、隐性课程)、建设一支能实施乐学教育的教师队伍、建立一种适于乐学教育的文化管理,践行着"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次得到了整  相似文献   

18.
课程资源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作为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室,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资源的需要,促进学生提升信息素养,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提出"课程即资源"的观点,认为课程是服务于年轻一代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要素的总和,包括所有的科学性资源和人文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拓展性资源、规定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这一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育元素是广泛而丰富的,整个社会和自然界的资源都可视为教育资  相似文献   

20.
"让每一个人都和谐地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了更好地让"和谐"的旋律在孩子心中荡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