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道德悖论现象之恶不同于道德谴责公认之恶,也不同于人必有私的人的自然本性,多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征,当人们视恶为恶时多处于见仁见智的认知状态。恶蕴含着促进社会与人的道德进步的逻辑张力,对于伦理学理论好道德建设的创新好发展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在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而为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则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  相似文献   

3.
教师平庸之恶是学校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学校制度对教师平庸的制造和向功利的倾斜,这种倾斜无疑源自于学校制度在功利与道德的张力中的迷失.而为超越教师平庸之恶,则必须从制度变革入手,使之重拾道德本意.  相似文献   

4.
法国学者乔治.巴塔耶在《文学与恶》一书中提出了"纯洁的恶"的概念,英国的一代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中后期唯美主义思潮的最高代表,同样在其作品中着力表现了这种"恶"。宣扬享乐、渲染畸爱和赞美罪行构成了"恶"的内容范畴,而对变态美的极力铺陈则赋予了"恶"和谐的审美形态。"恶"是王尔德唯美主义内在的因素:既是他唯美主义思想内在的道德超越性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反叛社会虚伪道德的一种非理性的手段。"恶"很好地体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所蕴涵的超越与反叛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晚年一部豪放力作,在他的整个著作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善恶的彼岸》一书的文本出发,研究了尼采的道德思想,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为建构的“善”与“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对道德的分期和分类,对道德价值重新建构:超善恶四个方面。尼采的道德思想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枕头人》是英国直面戏剧代表作家马丁·麦克多纳第一部被翻译、引入中国大陆的戏剧作品。剧中的主要冲突围绕着“作者是否要为文学艺术之恶负责”的伦理困境展开,引发了学界的广泛探讨。为回答这一疑问,在研读《枕头人》原文的基础上,有必要回溯文学之恶的美学传统,剖析作者在文学之恶中扮演的角色,思考暴力、血腥等表现人性之恶的文学母题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影响。该剧的意义并不单在陈列人性之恶、文学之恶,更是在挖掘恶、解剖恶、超越恶,以人文关怀式的目光,直面命运的黑暗。  相似文献   

7.
在《米》的创作中,苏童"第一次在作品中考虑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1]。《米》是作者浇灌的一朵"恶之花",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之恶,人性之恶,人格扭曲之恶。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描写了两类人物形象:"被欺凌与被损害的"和"恶的强者"。第一类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安于守己,却整日受着来自"恶的强者"的压迫;第二类人物在社会中享有特权,可以主宰他人的人生。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塑造这两类人物形象,试图寻找处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出路,批判了当时流行于社会的"拿破仑主义",最终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宗教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是在对我国传统的"为师传道"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提出的新时代教师标准.新时代教师"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角色是围绕"传道"展开的,即教师要传"德"之"道""知"之"道""思"之"道"和"信"之"道",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使命.这既不同于封建社会的道德教化,也不同于近代机器化大生产的技术教育,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社会的丑恶、历史的横暴、文化的趋恶,另一方面,又让我们看到“作恶合理论”、“历史强权论”、“欲望奢靡论”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的理论根据及必然规律;最终他提出了“世界的本质是善是恶的”终极性提问。无所不在的令人窒息的恶,使他怀疑上帝和世界的本质是善,但接受“是恶”的结论,又将更加可怕地毁掉一切! 对恶的颠覆与对恶的辩护,使他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身份:恶的弹劾者与辩护士、博爱论者与虚无论者的兼具者与重合者,因此,使他成为一个人类精神自我互否者和人类灵魂自我角力者的最高形象,这就形成他本人及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所独具的深度、威力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包含尊重人的生命和生存权利、崇尚人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关心群众疾苦、维护人民利益以及一切向人民负责的内涵。社会管理缺少"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对于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稳定具有消极影响。将"以人为本"道德理念应用于社会管理,需要落实提升公务员素质、完善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基层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渊源于中国儒家思想。是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并借鉴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必然行动。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民法通则将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法律化,突出了对人身权的保护和道德平衡的原则,多方面体现了道德法律化的立法原则。民法通则中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增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奈件下的道德调控力量.促进社会道德水平大范围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私小说"产生于日本特定的社会环景.田山花袋的《棉被》则是日本"私小说"的先河.《棉被》是作者"人性"的自供状,是田山花袋灵与肉的内心搏斗过程.简单地把"私小说"斥为作家个人感情的无病呻吟是不公平的."私小说"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影响.《棉被》写出了道德战胜肉欲,强调了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维护人伦与家庭,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次道德”和“亚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利用“次道德”和“亚道德”教育和帮助犯有罪错的人。在当代中国,肯定“次道德”和“亚道德”的合理性及其道德价值.是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表现,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是新世纪网络上兴起的一种通过人工参与的搜索引擎机制,它折射出人们对真善美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引起了人类历史上新的搜索革命。但是随着其越演越烈,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同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因此,我们尤其需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消除其负面效应的道德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
儒家道德学说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干 ,有极其丰富、深刻的道德内含。本文着重分析述评了儒家伦理思想中现显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 (以下简称“三德”)思想 ,说明了其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高职数学课程“智育”与“德育”现状和不足的基础上,作者从更新教育理念、挖掘高职数学在相关专业中“智育”与“德育”因子、构建“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更新、改进和拓展)进行教改探究。从而促进“立德树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深入落实,形成既可以有效满足专业知识和技能成长需要,又能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学科素养、人格品行、社会价值观的“双育”数学课程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德育社会化致力于解决德育与社会发展、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相脱离的弊病,在模式构建上,它提出要充分搜集社会发展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以及人际关系等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分析上,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的德育。利用“晕效应”开展社会化德育的模式体现了德育的整体效果,满足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动态适应了社会发展以及受教育者生活情境和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