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整体发展,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扭转只重视智育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功利化倾向,就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力育人的重要作用,即积极开展家校社共育。在雄安新区新建的高标准社区中,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居民知识技能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差异较大。为此,雄安容和教育总校以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举措谋发展、求突破、见成效,针对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孤立、社区教育的模糊问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开展家校社共育探索,以期能为其他学校进行家校社共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须高度重视家校社的协作共育。建构家校社协作共育机制,学校要主动作为,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可通过强化学校德育力度、积极拓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路径、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机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的优势,形成教育共同体,不断生成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和主导,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成都高新区“校社共育协同治理”教育联动融合发展行动,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企业为辅助,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企业“四位一体”立体教育服务体系,有力推进高新区联合研究项目“家校社共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成效突出,形成区域家校社共育大格局。  相似文献   

4.
林传生 《师道》2023,(5):36-37
<正>“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给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改变多年来应试教育积累的负面教育生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打造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校共育模式的建设,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1.创建多元教育网络,为家校共育提供保障学校力求采取多元化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巧妙开发资源,积极构建教师、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新家庭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社区群众文化素质、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创新途径,生态观赋予社区学习共同体新的内涵与特征,有利于揭示其内部知识创生、信息流动的生态学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遵循联系、动态、共生的理念,通过社区教育环境的改善孕育学习共同体生成环境,助推其自我完善并不断提升共同体学习成效,在策略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自下而上,重视培育扶持,鼓励灵活创新,包容异质多元,重引导轻干预。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家庭与学校是共生共存的教育共同体,在家校沟通与融合中要平等融合、多元融合与关怀融合。家校融合应明确"以人为本"的家校融合目标,完善家校融合的制度,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和时代呼唤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学校教育可以立足中国传统生命哲学,通过天地之间人为贵、重己贵生、顺其自然等哲学理念,构建生命教育多元课程,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与此同时,学校需要革新传统教学方式,探索主体间性生命教育教学模式,鼓励家校社携手共建育人体系,形成生命教育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国家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村落学校不仅是塑造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主阵地,也应成为对整个村落实施文化影响的重要基站。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村落学校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教育惠民政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五个认同”教育、“小手拉大手”式的家校互动、校村合作联动等实践内容,发现学校虽处在南疆村落物理空间之中,却超越了地方性的层次,在吸足了“营养”发展成为现代学校之后,积极发挥对整个村落的文化影响功能,呈现出明显的外溢效应,形成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反哺”实践模式和当下南疆村落学校和社区关系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1.
育人为本,而育人应当以德育先行,同时教师德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又需要学校的努力、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现以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为目标,进行“家校社”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研究过程在“和雅”理念引导下进行,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并融合了一些对于教学实践成果的反思。结果显示:从“和雅”理念出发的“家校社”共同体生态构建有其必要性,且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家、校、社会分别展示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彼此协同之下,针对学生的关爱与保护工作将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2.
学习共同体作为社区教育的创新载体,通过交互性学习活动强化居民学习者身份认同并提升社区整体文化水平,生态视野下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具有整体性、循环性、协同性等特点。在生态理念的指引之下,社区教育管理者可通过营造自由环境、促进良性互动、补充丰富养分等举措实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催生、运行和优化。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鼓励多元创新、注入人文关怀、重视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刘玉俊 《辽宁教育》2023,(22):86-89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密不可分。学校基于“和合教育”办学特色,通过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家校社协同共育、实施多元评价等路径,促进劳动教育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地实施,培养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地助推“双减”政策落地,提升家长高质量陪伴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需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共育。在实践中,通过深入开发家长培训课程、亲子活动课程等,助推家校共育;同时,变革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方式,开设“第一老师课堂”,让学校成为家庭教育的涵育场,辐射家长培训成果,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5.
学生成长共同体是根据学校班级授课的实际情况,按照异质、均衡、互助、共生的原则,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队,可有效解决家校社协同育人、学生个体发展需求问题。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整合各类资源与学生发展中心共同支撑学生成长共同体小组,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构建新型家校关系是新时代开创校园新生活的突破口。学校基于学校生源结构复杂的特点,通过"紫马甲行动""乡土课程建设""‘家·校·社’联动"等措施,在整合融通各种教育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合力,创设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新机制,形成了校园生活的新局面,呈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生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校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把学校看作一个“嵌入”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来进行综合管理。作为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巴南区鱼洞四小一直积极探索现代学校治理的新思路、新举措。近年来,学校把发展共同体建设作为管理创新的突破口,着重从师生学习共同体、校家社区共同体、校际合作共同体三个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对现有基础教育实践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学校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走向,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作业体系,真正落实“家校社共育”理念;构筑多元课后服务体系,成立特殊学生帮扶团队,促进教育公平;重视学校软文化实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王欢  李娟 《中华家教》2022,(1):13-19
世界关注教育变革,教育推动世界变革.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家庭、学校、社会融合育人正面临世界无限、变革无限的局面,各种办学要素广泛连接、交汇聚能,让我们对教育新样态给予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充满期待. 一、聚焦:家校社共育之"识"——成长无界 家校社共育是当今时代的教育共识.然而,大家对于共育方向、内涵、结构、载体、路径、机...  相似文献   

20.
家校协同育人对于实现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家校协同育人存在家庭参与学校管理不积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足等集体行动困境。对此,应构建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健全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委会为中心,推动共同体组建与运行;完善组织体系,确立家校各自职责,推动共同体规范化建设;制订工作计划,推动共同体动态化建设;寻求外部资源,保障共同体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