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岗位津贴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高校岗位津贴的实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岗位津贴制本身存在重约束、轻创造,重分配、轻效率,重视身份,忽视绩效;未能真正实现绩效与公平的统一;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缺乏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确定岗位津贴分配总额;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按绩效发放岗位津贴;更应考虑工作成绩,而不全根据职务的高低来定一个人的岗位津贴的多少。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与聘任相匹配的聘余人员再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
影响高校教师岗位津贴分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作者第一手教师工作业绩数据,回归分析了工作业绩和个人特征(职称、职称资历、年龄、管理职务和学历)对高校教师岗位津贴分配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全体教师中教师工作业绩是影响岗位津贴分配的主要因素;而在职称相同的教师中,工作业绩对教师岗位津贴分配的影响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职称和职称资历依然是影响教师岗位津贴分配差异的主要因素。总的来说,岗位津贴制度比旧的工资制度进步,但仍需要进行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中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中的问题、岗位设置问题、岗位津贴的级差问题、学校内部分配的矛盾、岗位津贴制度的规范性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推行岗位聘任制度的4个原则。  相似文献   

4.
新型岗位津贴制本身存在重约束轻创造、重分配轻效率的缺陷,加之高校在实施过程中重视重点岗位、重视量化考核、重视物质奖励、倾向于维持静态平衡等原因,使岗位津贴制在高校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如影响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忽视软环境建设、人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下滑、财力难以负担等问题。从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的指导思想、高校的特点、岗位津贴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了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加强对高校自身特点及岗位津贴制的研究、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动态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答辩时间2005年5月岗位津贴制度是中国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组织特点和战略发展需要第一次自主设计的一种薪酬制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是想达到“提高水平、拉开差距、强化岗位、淡化身份、竞争上岗、优劳优酬、绩效为主”的目的。本文综合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用问卷调查获取高校教师两个年度的工作业绩数据,分析了影响岗位津贴分配的因素,检验了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对教师工作业绩的激励效果,把教师对岗位津贴的满意度作为岗位津贴收入对教师工作业绩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进一步验证岗位津贴收入对教师的激励效果。通…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岗位津贴制度改革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实施新型岗位津贴制度 ,已经具备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前实施岗位津贴要坚持稳定协调、效率优先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降低高校岗位津贴的负面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项配置高校资源的有效手段,在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等方面,岗位津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作为高校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岗位津贴毕竟还不完善:岗位津贴制重约束轻创造,重分配轻效率,重眼前轻长远;岗位设计时重视重点岗位轻视一般岗位,聘任时重视岗位要求轻视个人感受,对人的评价重视量化轻视综合评价,重视物质奖励轻视精神奖励,等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指导思想有偏颇;二是对高校特点认识不足;三是对津贴本质认识不清;四是对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不深。因此,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  相似文献   

8.
以51所不同层次(类型)样本高校的岗位津贴方案为研究对象,从岗位津贴的差距问题、正常调整问题、教师的业绩评价问题、激励方式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目前高等学校岗位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合理控制岗位津贴差距、借鉴“成熟曲线“理论体现工龄因素、采取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重视高校福利性薪酬体系设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是教职工工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武汉地区高校特别是武汉大学的改革情况,阐述了高校岗位津贴制度改革的作用与影响,探索了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向优秀拔尖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校内分配办法,充分发挥了岗位津贴的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0.
汤茂民 《教书育人》2011,(10):30-31
一、考核对象全体在编在岗的教职工。二、项目设置和比例设立考核合格人员奖、管理岗位津贴、校对人考核奖等项目,一律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内支付,且在年度考核后发放。(101.2%)1.考核合格人员奖(80%)2.管理岗位津贴(3.1%)管理职数:我校配校长1人,每人每年津贴1000元标准。中层校干4人,按每岗每年1000元标准。3.值班费、各室津贴从绩效工资出,不计工作量;少先队500微机室300卫生室、实验仪器室、体育室、工会(卫生)、领操各200图书室250心理咨询室150中心教研组长150年级教研组  相似文献   

11.
以51所不同层次(类型)样本高校的岗位津贴方案为研究对象,从岗位津贴的差距问题、正常调整问题、教师的业绩评价问题、激励方式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目前高等学校岗位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合理控制岗位津贴差距,借鉴“成熟曲线”理论体现工龄因素、采取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重视高校福利性薪酬体系设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其他技术工作、工勤等人员的工作特点 ,通过设立教学课时津贴、科研项目津贴、目标管理津贴、岗位责任津贴和工人岗位津贴 ,提出了活工资分配办法  相似文献   

13.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岗位津贴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科学高效的岗位津贴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整体改革的成败。本文着重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探索,在简要说明其实施效果的总结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校内岗位津贴制度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议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激励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岗位津贴制度作为一种薪酬制度,在设计中必须 考虑各种影响薪酬分配的因素,把握各种因素在薪酬 分配中的比重。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吸 引和留住人才,激励员工发挥才能,是薪酬制度设计的 根本目标。高等学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后教师的待遇 有了大幅度提高,使高校教师的待遇具有了外部竞争 性,稳定了内部骨干教师,吸引了外部优秀人才,促进 了学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但在组织绩效得到明显 提高的同时,岗位津贴对教师的激励作用还比较有限, 这里既有岗位津贴作为物质性激励物本身的问题,也 有高校教师工作特点和产出规律的问题,但同时也有 岗位津贴分配制度本身的问题。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的 结果,对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薪酬制度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岗位津贴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介绍了中国医科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探索,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校内岗位津贴制度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天津大学全面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于日前出台。该改革方案以建设世界高水平一流大学为根本目标 ,以机构改革为切入点 ,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 ,以期通过改革 ,建立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 ,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整体水平。在分配制度改革中 ,天津大学根据岗位聘任情况 ,以“存量保留 ,增量拉开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即原有工资不变 ,新增岗位津贴部分拉开档次 ,按照 3类 9级岗位 ,以岗定津贴 ,按劳取酬 ,优劳优酬 ,重点提高对学校事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关键岗位人员的待遇。按…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了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动因,进而介绍了这一制度的指导思想、实施办法,最后讨论了南京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成效,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51所不同层次(类型)样本高校的岗位津贴方案为研究对象,从岗位津贴的差距问题、正常调整问题、教师的业绩评价问题、激励方式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目前高等学校岗位津贴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提出合理控制岗位津贴差距、借鉴“成熟曲线”理论体现工龄因素、采取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重视高校福利性薪酬体系设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江南地区同一城市重点大学争普通大学的案例比较研究发现:两类大学基于各自特点实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大学学术声望等级与大学教师岗位津贴水平不一致的现象.大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进一步改革须关注薪酬的外部公平性.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的实践和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是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需要,它无论是在用人制度还是在分配制度上都引起了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当然,岗位津贴制度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岗位津贴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