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席勒的美学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而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显现与他美学著作中对感性和理性概念的界定有关.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透视席勒美学的审美现代性,既可展现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深邃内涵,又可揭示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因素.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是西方现代思想语境的产物。西方现代思想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构成了海德格尔的基本反思立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张力结构则是海德格尔的基本批判向度。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批判意义则在于它代表了20世纪欧陆人文主义哲学对于审美现代性问题探讨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3.
康德为美学所确立的“审美无利害”的原则曾是审美现代性的基石之一,而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从经验自然主义出发,系统地否定了“审美无利害”的原则。康德确立这一原则,是希望通过审美来弥合主客体的分立,而杜威否定和批判这一原则,是为了维护审美的多元个性和鲜活生动的审美经验。他们其实都属于审美现代性的范畴,只不过从不同维度出发而已。二者在这一原则的对立上,再一次体现了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康德在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彰显了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其关于“审美无功利性”与“自由美”的命题涵盖了艺术的自律性诉求,成为审美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康德在强调审美主体自由自觉的基础上,其审美理想的二律背反定律与“依存美”的的概念触及到审美观代性中人道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审美主义是现代社会思想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日益严重和普遍的过高估价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和功能的思想和倾向。近年来,中外学者在现代性视野中从各个角度对审美主义问题做了批判性审理。包括从现代生活质态、审美现代性、意识形态、现代自我等各个角度对现代审美主义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陈炎认为,放眼西方美学史的整体演变过程会发现,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更为集中地体现席勒美学思想的时代感与现代性。前所未有的历史感、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深刻的哲学意味,足以使《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被载入西方美学的学术史册。刘士林认为,对《审美教育书简》仔细解读,不难发现他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康德的体系与原则,表达出了美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与“智慧”。席勒美学思想的全部精髓即在于“人是审美教育的产物”,这个天才思想与光辉预言,直接指向了人的自由生存与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近年来逐渐成为显学。学术界对这个问题广泛而热烈的探讨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于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的认识,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海德格尔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周宪一直致力于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研究,通过梳理和解读周宪审美现代性理论的渊源,笔者认为周宪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建立在宗教失效的基础上,他过度强调了审美现代性的救赎作用,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更应强调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相互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审美现代性是一个有多重内涵的理论范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借此思想场域阐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现实,发掘在化艺术领域进行政治抵抗的思想资源。政治化与审美化的共谋与张力,形成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现代性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道德哲学蕴含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笔者看来,德性至上是康德人学思想的核心。从源于实践理性的自律出发,康德将德性、实践理性与意志自由有机统一,并为每一个有理性者提出了"以人性为目的"这一道德实践意义上的绝对律令。因此,强调德性至上的康德人学,其基础是实践理性,其目的则是人类自由,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由此成为道德王国的自我决断者。在这一意义上,康德人学正是西方启蒙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2.
康德和黑格尔在现代性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康德从认识论问题进入现代性问题,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找社会精神生活统一性的力量。黑格尔意识到作为伦理学关系调节力量的公共理性同康德建立在个体意识基础的理性概念的矛盾,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能支撑现代性的大厦,并实现理论上的超越。但黑格尔对现代性的理解也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人是目的--康德人学思想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学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人是目的”是《实践理性批判》中“道德三律令”的核心思想,是康德对“人是什么”之谜的历史解答;“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彰显了人具有高于世间一切的价值和尊严,在铸就了人类社会发展黄金准则的同时,也凸现了以人为中心给后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康德的判断力是连接自然和道德的桥梁,他一方面希望以启蒙精神克服新教信仰,另一方面将新教的先验唯灵论精神吸纳到自己的理性精神中来,将新教精神转化为自己哲学的合理内核。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分裂的原因就是启蒙理性精神和新教信仰的分裂,他最后将二者统一到有强烈新教精神的先验唯心论中来。康德在理智上是一位启蒙理性精神的实践者,在情感上往往是反对自己的启蒙理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5.
康德善良意志的先天性起源于他的理性范畴论,这是个很奇怪的命题,既然是先天的,然而它又是可以分析的,那么康德的这种先天性原则的分析法是否就能证明其实践理性的完全合法性及其在现实的实践中的法则作用?这是需要加以认真探讨的话题。应该说,康德对休谟怀疑论的综合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道德与伦理的二元悖论,更没有在根本上澄清"是"与"应该"的经验与规范的二律背反,这种无休止的争论的谜团构成了康德自身的批判理论的永恒元素。但反过来说,善良意志的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恰恰是其所具有的内在批判性所在,唯有如此,在其遭遇现实经验时才能具备自身的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16.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其先验哲学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在康德前两大批判中康德直接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出发为其寻求先验原理从而建构了他的先验哲学.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鉴赏问题纳入到反思判断力中,进而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天原理.康德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为愉快去寻求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为趣味判断寻求到普遍必然性,最终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传统实体化的目的论很难脱离神学的窠臼,康德把自然目的论变成了一条具有调节性作用的思维原则。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大自然看作是一个以人的道德为终极目的的系统并由此实现从自然到自由的过渡。由于这条原则在康德那里并不是关于自然的客观知识,而只是像人这样的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对自然所应该具有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由自然向自由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essay, Johannes Giesinger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Immanuel Kant's conception of human dignity. According to Kant, Giesinger claims, children can and should be educated for dignity: on the one hand, children realize their dignity by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for moral autonom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capacity can only evolve if children's sense of their own dignity — that is, their self‐respect — is awakened. Educating children means, for Kant, helping them to develop a proper relation with themselves and thereby become moral pers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